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 谢若琳 2025年电影暑期档以总票房突破119亿元、观影人次超3.19亿的成绩正式收官,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21%、11.93%。在笔者看来,今年暑期档不仅数据亮眼,还有三大看点值得关注。 其一,随着中国电影视效水准与叙事能力持续提升,观众不再愿意仅为明星、名导“买单”,而是更加关注作品的内容质量。例如,今年暑期档,管虎执导的《东极岛》以及陈可辛执导的《酱园弄·悬案》票房仅迈过3亿元门槛,曹保平执导的《脱缰者也》上映8天票房仅为1101万元。导演的“品牌效应”正逐渐减弱,电影的艺术属性与商业属性亟须重新寻找平衡点。 其二,分线发行策略的价值在暑期档得到充分验证。多部影片通过精准分区点映实现口碑发酵,例如,《戏台》通过拉长点映时间线,最终以预售(含点映)票房破7000万元的成绩正式上映,赢得了更高的排片占比。同时,该片在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表现尤为亮眼,印证了区域化发行的市场价值。 这种“点映—口碑—扩映”的新发行范式,不仅降低了市场的不确定性,更为影片与核心受众的深度互动创造了空间。同时,差异化排片策略帮助特定类型影片找到目标观众,艺术电影、纪录片等小众类型可借助分线发行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其三,IP衍生品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成为暑期档最大亮点。多部热门影片的衍生品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尤其是《浪浪山小妖怪》的角色玩偶大受欢迎,甚至一度卖到断货。IP全产业链运营模式的成功案例表明,中国电影产业正在从单一票房向多元化收入结构转型。 成功的IP开发不仅体现在手办、服装等传统衍生品上,更拓展到实景娱乐、电子游戏、数字藏品等新兴领域,构建起跨媒介的内容生态系统。这不仅提升了电影投资的抗风险能力,更延长了优质IP的生命周期,为行业创造持续增值的可能性。 当然,除了以上看点,透过今年暑期档,我们也需深入思考电影行业未来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暑期档单部影片票房体量呈收缩态势。 。灯塔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档前三名分别是《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票房成绩分别为28.8亿元、14.4亿元、8.5亿元。 。仅有两部电影票房破10亿元,甚至没有一部电影达到30亿元门槛,这在往年较为罕见,反映出头部影片突破10亿元票房大关的难度增加。从破圈效果来看,现象级电影能引发更广泛的传播,拉动整个电影大盘的热度。 以五年为时间维度纵向对比,2020年以前,暑期档是当之无愧的黑马档期。2017年至2019年,暑期档先后诞生了《战狼2》《我不是药神》《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爆款电影。此外,过去头部电影企业的“种子”选手会均匀分布在全年各大重要档期,暑期档甚至能与春节档一较高下。而今年春节档之后,市场一直处于沉寂状态,直至7月份才迎来节后首部票房突破5亿元的电影。 另一方面,市场对电影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质量、宣发水平、话题度缺一不可。今年暑期档被誉为“近10年口碑最佳暑期档”。国产电影中,豆瓣评分不低于8分的就有5部。这是什么概念?2024年全年上映新片数量为501部,其中豆瓣评分超过8分的只有8部。但综合来看,今年暑期档的高口碑却并没有完全转化为高票房,由此可见,市场对电影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制片方在注重质量的同时,也必须在宣发水平等方面同步提升,并进一步探索市场需求。 这些现象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了启示:第一,工业体系成熟度需与叙事创新能力同步提升;第二,发行方式需要更加精准化和差异化;第三,商业模式需从单一票房收入转向长线IP运营。 中国电影产业正在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重构”的关键转型期。今年暑期档百亿元票房的背后,是行业的结构性变化。唯有把握深层变化趋势,中国电影才能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100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100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高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