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TechWeb 作者:七喜 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数据呈现出一幅耐人寻味的商业图景:格力电器以14.81%的净利率稳居家电行业利润率榜首,显著超越美的集团(净利率10.3%)和海尔智家(净利率7.68%)。然而,在这亮眼的高利润表现背后,格力却面临着收入持续下滑的现实。 格力电器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73.25亿元,同比下降2.4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4.12亿元,同比增长1.95%;扣非净利润为139.46亿元,同比微增0.59%。这一半年度“成绩单”与一季度相比形成鲜明反差,今年一季报格力电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3.78%和26.29%。而主要的拖累来自二季度,当季格力电器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2.11%,净利润同比下滑10.07%。此情形下,格力电器宣布“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公司高管也在社交媒体不断喊话,“急”态尽显。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去年中报,一向以大方分红著称的格力电器给出了“10股派10元”的大红包。 与此同时,其他三家企业的表现各不相同:美的集团上半年营业总收入2511亿元,同比增长15.58%,实现归母净利润260亿元,同比增长25%;海尔智家上半年总营收达到1564.94亿元,同比增长10.22%,归母净利润为120.33亿元,同比增长15.59%;小米集团营业收入2272亿元,同比增长38.2%,净利润228.3亿元,同比激增146%。 这种“高利润、低增长”与其他企业的增长态势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一个深刻的商业思考:为何行业利润率最高的格力反而陷入增长焦虑? 数字背后的商业密码 从财务数据深度解析,格力的高利润率主要源于三个方面:在空调核心技术上的多年积累,特别是压缩机、电机等关键部件的自主生产能力;“格力”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强势地位支撑的高定价权;以及相对稳定的经销商体系减少了价格战冲击。然而,这种高利润模式也暴露出脆弱性。格力超过70%的收入依赖空调业务,这种单一化结构在市场景气时是优势,在市场低迷时就成了包袱。 。更关键的是,格力高溢价的产品,用户已经越来越不买单了,它的高毛利正在受到很大挑战。格力空调定价比较高,但现在越来越被挑战,市场份额下滑就是力证,现在又反映在了业绩上。 美的集团的财务结构展现了多元化布局的优势。上半年,美的集团营业总收入2511亿元,同比增长15.58%,实现归母净利润260亿元,同比增长25%,每10股派发人民币5元。美的通过“产品多元化、市场全球化”战略,在空调、冰箱、洗衣机、小家电等多个领域均衡发展,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形成了较为稳健的收入结构。10.3%的净利率虽然不及格力,但增长更为稳健,抗风险能力更强。 海尔智家则通过全球化品牌布局和场景化生态战略实现了稳健增长。上半年总营收达到1564.94亿元,同比增长10.22%,归母净利润为120.33亿元,同比增长15.59%,每10股派发人民币2.69元。海尔通过“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和全球化品牌矩阵(包括海尔、卡萨帝、GE Appliances等),在高端市场和海外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7.68%的净利率虽然最低,但增长态势良好,特别是在高端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小米集团的财务结构则展现了另一种商业智慧。虽然约10.02%的净利率看似不如格力,但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小米的收入呈现“四驾马车”格局:智能手机业务提供稳定基础,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带来增长动力,互联网服务业务贡献高附加值,而新晋的汽车业务正成为强增长引擎。这种结构的巧妙之处在于,多个业务板块形成了良性互动——硬件产品负责获取用户和维持市场份额,互联网服务负责深度变现和提升用户价值,汽车业务则打开了全新的增长空间。 商业模式的分水岭 格力的商业模式可以概括为“技术驱动的单品类深耕”。这种模式在过去三十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空调领域建立了强大的技术壁垒,通过专注化战略建立了强势的品牌塑造,垂直整合的生产模式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但在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这种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中国空调市场已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新增需求主要来自更新换代和下沉市场,整体增长空间有限。新一代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一功能的家电产品,他们更看重智能化、个性化、场景化的体验。 美的集团的商业模式体现了“多元化+科技化”的战略思维。美的不仅在家电领域实现了产品线的全面覆盖,还通过收购库卡机器人等方式向工业自动化领域拓展,形成了“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的双轮驱动格局。与格力相比,美的更注重技术创新与市场响应的平衡,在保持产品质量的同时,能够更快地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趋势。 海尔智家的商业模式则聚焦于“生态品牌战略”。通过构建“场景生态”,海尔将传统的家电销售转变为场景解决方案的提供。从“卖产品”到“卖场景”,海尔实现了从家电制造商到物联网生态品牌的转型。特别是在高端市场,海尔通过卡萨帝品牌成功打造了高端形象,在消费升级趋势下获得了溢价能力。同时,海尔的全球化布局也使其在海外市场获得了稳定增长。 小米的商业模式则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思维——“生态化运营”。这不仅仅是产品组合的丰富化,更是商业逻辑的根本性变革。小米从用户出发,考虑如何为用户创造全方位的价值,而不是简单地把产品卖给用户。通过投资和合作,小米构建了包含数百家生态链企业的庞大网络,这些企业既保持独立运营,又共享小米的品牌、渠道和技术资源。特别是近期小米汽车业务的加入,进一步强化了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竞争力。 市场环境的深刻变迁 当前的家电市场已经彻底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的话语权前所未有地增强。年轻消费者群体的崛起带来了新的消费理念,他们更注重综合性价比——产品性能、使用体验、售后服务、品牌价值等多维度的综合考量。 。在这种环境下,虽然从利润率来看,格力仍然是效率最高的,为14.81%,海尔7.68%,美的10.3%,但资本市场并不只看基本面。中长期来看,消费水平不会“升级”,在空调高端机方面,消费者有美的、海尔,在中低端中选择了小米等空调,从而造成了格力的营收下降,业绩下滑。 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成熟应用,正在重塑家电行业的技术基础和商业模式。对于小米这样的科技公司,新技术是天然的优势领域,他们可以快速将最新技术集成到产品中;对于格力这样的传统制造企业,新技术更多是挑战,需要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同时,补强软件和数据方面的能力。美的和海尔则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数字化转型,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零售渠道的变革对传统家电企业形成了巨大冲击。线上渠道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格力依赖的经销商体系虽然在线下仍有价值,但面临着成本高昂、用户数据缺失等问题。小米之家代表的新零售模式,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既保持了线下体验的优势,又具备了线上的效率和数据能力。美的和海尔则通过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实现了渠道结构的优化。 。 在这个基础上,半路杀出的小米,或许是格力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小米空调市占率达到15.32%,同比增长4.78%;同时,格力空调市占率23.62%,同比减少0.17%。这一数据变化反映出市场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传统家电巨头正面临来自科技企业的强劲挑战。 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格力并非没有意识到转型的必要性。近年来,格力在多个方向进行了尝试:多元化业务布局,先后进入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芯片设计等领域;推出智能空调产品,支持手机控制和语音交互;开设线上商城,尝试直播带货等新营销方式;在生产制造环节推进数字化转型。但这些转型尝试面临组织惯性较大、新业务与原有业务协同效应不足、在新兴领域缺乏足够积累等挑战。 美的集团的转型则更为成功。通过“双智战略”(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美的实现了从传统家电制造商向科技集团的转型。在智能家居领域,美的构建了完整的产品矩阵和互联互通的生态系统;在智能制造领域,美的通过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种全方位的转型使美的在市场变化中保持了较强的适应能力。 海尔智家的转型则聚焦于“生态品牌”建设。通过“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和场景化战略,海尔实现了从产品导向到用户导向的转变。海尔的转型不仅体现在产品和技术层面,更体现在组织和管理层面,通过打破传统科层制,建立更加灵活、响应更快的组织结构,提高了市场适应能力。 小米的转型则体现在从手机公司向生态公司的跨越。特别是近期小米汽车业务的加入,标志着小米已经构建了覆盖个人、家庭、出行等多个场景的完整生态系统。这种生态化战略使小米能够在多个领域实现协同效应,提高用户粘性和生命周期价值。 从全球家电行业发展趋势看,市场集中度提升是大势所趋,但这种集中不是简单的规模集中,而是生态集中——拥有完整生态体系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将使AI技术深度融入家电产品,5G和物联网的成熟将使家电产品真正实现互联互通,消费者对个性化需求和服务价值的关注会越来越强。 格力“急了”的本质,是增长模式转型的阵痛。长期以来依靠空调业务高利润率实现稳健发展,但当市场环境变化、增长动能减弱时,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就很明显。高利润光环下,需要直面增长的焦虑和转型压力。 对格力而言,只有正视问题、勇于变革,学习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才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实现从“高利润”到“高增长”的蜕变。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属于那些能够融合传统制造优势与数字时代思维的企业。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100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100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尉旖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