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杂志 中信股份市值增长持续跑赢恒生指数,部分原因是市场逐渐认识到其内在优势 文|刘建中 编辑|史逸 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乏力,外部环境困难复杂,但中信股份(00267.HK)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中信股份涵盖了中信集团的绝大部分资产,是中信集团在中国香港的上市平台。 中信股份的主要金融子公司利润全面提升:中信银行(601998.SH,00998.HK)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63亿元,同比增长2.98%;中信证券(600030.SH,06030.HK)扣非归母净利润136亿元,同比增长28.9%。 主要实业子公司业绩向好:中信特钢(000708.SZ)扣非归母净利润27.7亿元,同比增长3.8%;南钢股份(600282.SH)扣非归母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13.1%;中信金属(601061.SH)扣非归母净利润13.9亿元,同比增长104%;中信重工(601608.SH)扣非归母净利润1.9亿元,同比增长17.2%;中信戴卡铝车轮、铝铸件销量分别同比增长9.5%、7%,在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榜排名提升至第42位。 2020年到2023年,中信股份的市值与净资产相比存在很高的折价,市净率最低仅约0.25倍。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关键原因是市场忽略了中信多元化经营的优势与发展潜质。 从2024年开始,中信股份更加注重市值管理,注重股东回报,注重与市场沟通,资本市场开始重估中信股份。 2024年中信股份股价涨幅27.5%(前复权),同期恒生指数涨幅为17.67%;2025年上半年中信涨幅21.21%(前复权),同期恒生指数涨幅为20%。 中信股份市值增长持续跑赢恒生指数,是因为市场逐渐认识到中信的三大优势。 第一个优势:稳定性与经营韧性。 中信作为大型综合性国企,其经营强调稳字当先,对风险防微杜渐。而在当前条件下,稳定性与确定性尤为珍贵。标普对中信股份主体信用评级为“A-”,穆迪为“A3”。标普和穆迪的“A”类信用评级表明企业经营稳定,风险控制能力较强。 中信金融和实业并举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可以形成资源互补、产业协同,也能有效抵御外部冲击,增强经营韧性。同时,中信拥有较强的宏观经济把握能力与前瞻研究能力,汇集金融研究成果以及众多实业信息,中信能够及时感知经济与行业变化,研判外部冲击影响,优化经营策略。 第二个优势:品牌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中信集团拥有金融全牌照以及众多实业资源,长期以来积累了信誉与品牌力。面对重点客户,中信可以给出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而面对复杂且重大的问题时,总部能通过资源整合与配置,协同各子公司创造性解决问题。 比如,董家渡项目原属融创中国(01918.HK),融创出险后,中信介入。中信信托设立财产权信托计划,阻断项目风险外溢;中信银行担任托管行,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中信泰富地产、中信城开代管代建,优化产品设计,提升资产价值;中信集团通过品牌赋能,提振市场信心,提升市场认可,最终实现三开三罄,总销售额达到215亿元。 第三个优势:国际化运营管理能力。 中信自1979年成立以来一直是中国对外的窗口,现在更是中国外向经济的桥梁。中信股份境外业务覆盖全球约16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业务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在“要出国、找中信”“来中国、找中信”服务品牌战略下,中信股份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举办了系列“外国企业中国行”活动,助力外资企业投资中国,也助力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资稳外贸。 2025年上半年度,中信成功举办了德国企业南京行、日本企业广东行,持续推动2024年举办的德国先进制造企业重庆行、中信股份战略股东湖南行等活动成果落地,累计促成中外合作项目近百个、金额超1400亿元。 但是,中信股份还有三大优势没有被市场充分认识。当这些优势被市场逐渐认可,中信股份会继续回归内在价值,市净率有望继续上升。 第一,中信拥有坚定的方向感。 中信作为大型综合性国企,能够深刻理解国家政策,看清战略方向。明晰定位,看清方向之后,中信更敢于投入,也更有耐心。作为耐心资本,中信的产业投资布局始终围绕国家战略重心。 第二,中信拥有创新与突破意识。 。 中信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发展起来的,始终不断求新、求变、求突破。从2025年开始,中信全面深化改革,强调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推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在科技创新、产业协同、综合金融服务、经营质效、全球布局等方面勇于开拓,创新发展。 第三,中信拥有突出的科技意识。 中信股份将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实施了科技创新“磐石”行动,聚焦智能矿山重型装备、先进材料、金融科技、生物育种、轻量化技术、人工智能、特种机器人等优势领域和行业前沿。正在努力建设以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为龙头、4个公司级科技创新中心为中坚、N个领域级研发中心为基础的“2+4+N”科创平台集群。 2025年3月,中信香港人工智能科创中心率先成立,将统筹全球创新资源,围绕工业智能、具身智能、金融科技等领域强化攻关,加快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而且中信股份各子公司之间可以实现科技共享,当某项科技取得突破,整个集团的科技水平都能得以提升。 2025年下半年,美元降息,反内卷改革,雅江水电站等重大工程启动,都将催化资本市场发生积极的变化。这种环境也有利于中信的价值回归。当然,中信回归价值的基础是过硬的基本面,其重要子公司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下面盘点2025年上半年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 中信银行 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601998.SH,00998.HK)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63亿元,同比增长2.98%。在15家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中,同比增速排名第二(见表1)。中信银行人民币跨境贷款余额突破700亿元,较年初增长63%。 表1: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扣非净利润与增速(2025年上半年) 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营业总收入1058亿元,同比下降2.94%,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220亿元,同比上升17.8%。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越高,说明银行的业务模式越轻、抗周期能力越强、盈利质量越高、对资本的利用效率也越高。在15家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速排名第一(见表2);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排名第二(见表2)。 表2: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速与营收占比(2025年上半年) 不良率反映了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2025年6月末,中信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7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16%,是2014年以来最好的水平。 中信证券 2025年上半年,A股有16家证券公司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中信证券营收330亿元,稳居行业第一,比第二名国泰海通(601211.SH)高38.4%。中信证券扣非归母净利润136亿元,比第二名华泰证券(601688.SH)高82%。 表3: A股营收16强证券公司的营收与扣非归母净利润(2025年上半年) 中信证券各项主营业务齐头并进。境内业务保持市场领先:境内股债承销规模达11873亿元,托管客户资产规模超12万亿元,资产管理规模达1.56万亿元,均保持行业第一。境外业务拓展成效显著:境外收入和利润均实现50%以上增长;获英国市场结算资格,并有序推进日本等市场资格申请,推动德国、加拿大、中东地区机构设立。 中信特钢与南钢股份 2025年,中信特钢产品将用于世界最大跨度桥梁建设;南钢联合华为打造垂直领域“元冶”钢铁大模型,构建20个AI应用场景试点,带动“AI+钢铁”转型升级。 2025年上半年,中信特钢、南钢股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47亿元、289亿元,在A股28家营收超过50亿元的钢铁上市公司中排名分别第四、第十三,但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亿元、14.6亿元,排名分别为第二、第四。 中信特钢和南钢股份的盈利质量在钢铁行业中居于前列。有四个指标可以从不同侧面衡量企业的盈利质量: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ROE)、总资产收益率(ROA)、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 中信特钢和南钢股份在每个指标的得分都居行业前列。表4是A股上述28家钢铁公司中各项指标中排名靠前的公司。可以看出,中信特钢和南钢股份各项指标的排名都在前五名。 表4: A股主要钢铁企业的净利率、ROE、ROA、ROIC排名(2025年上半年) 中信金属 中信金属是国内领先的金属及矿产品贸易商和矿业投资公司,主营贸易品种包括铌、铜、铝、镍等有色金属产品,以及铁矿石、钢材、铬矿、锰矿等黑色金属产品。 。公司参股的项目包括巴西矿冶公司(铌矿)、秘鲁邦巴斯铜矿、艾芬豪矿业(铜矿、锌矿、铂族多金属矿)等全球一流金属矿业,以及西部超导和中博世金等境内投资项目。 公司矿产资源优质,比如艾芬豪矿业旗下的KK铜矿是全球成长最快和品位最高的超大型铜矿,现查明铜资源量为4312万吨,平均品位为2.54%。 中信金属积极研判国内国外的复杂形势,不断优化行业研究体系,调整业务结构,经营业绩创新高。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637亿元,同比微降0.92%,但归母净利润为14.5亿元,同比增长30.9%,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3.9亿元,同比增长104%。 铜、铌产品销量均实现双位数增长,铌业务国内市占率稳定在80%,有色金属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4%。秘鲁邦巴斯铜矿产销量同比增长超50%;KK铜矿生产铜精矿含铜24.5万吨,同比增长31%;巴西矿冶全球市占率保持在70%以上。 中信重工 中信重工的主营业务包括:矿山及重型装备业务、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业务、新能源装备业务、特种材料业务,中信重工连续保持增长态势。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9.8亿元,同比增长2.35%;归母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增长6.39%;扣非归母净利润1.91亿元,同比增长17.4%。 中信重工是国内特种机器人行业第一梯队企业,是最大的特种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基地之一,拥有国内唯一的智能矿山重型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中信重工拥有特种作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及物联网平台应用技术等60多项处于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先后承担研制了一批堪称“国之重器”的重大装备、重点产品,创造出超300项国内乃至世界“第一”“首创”纪录。 2025年上半年,矿山及重型装备业务国际市场订单量质齐升,市场结构显著优化,主机设备销往全球五大洲,出口近百台。“第二增长曲线”加速显现,公司在产业布局上取得突破 性进展,市场拓展成果显著,签订青洲七导管架、徐闻东二单桩、陆丰桩基、印尼门座机及苍南深远海钢管桩等多个重大项目合同。而其高强度金属铸件连续20次护航神舟飞船升空。 雅江水电站作为全球最大水电站项目,总投资1.2万亿元。中信重工积极服务于国家重大水电工程建设,在高端铸锻件领域具备显著技术优势。中信重工依托世界规格最大、技术最先进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组,有望在提供高质量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持中受益。 其他子公司 中信股份的其他子公司也各具亮点。 中信戴卡克服贸易壁垒压力,产品销量再创新高,在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榜排名升至42位。铝车轮外销销量同比提升11.1%。2025年1月,其摩洛哥工厂点亮非洲首家“灯塔工厂”。中信戴卡积极布局低空经济,取得了关键进展,开始交付碳纤维座舱首批样件。 中信农业旗下华智生物“液相生物芯片在分子与智能育种中的研发与应用”项目,获评2025年金砖国家解决方案大赛生物经济赛道一等奖。隆平高科完成12亿元定增,加快向全球种业领军企业迈进。 中信出版(300788.SZ)领跑大众出版市场。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的实际市占率为3.1%,在单体出版社中排名第一;在细分产线中,经管、传记、艺术、科普类图书位居第一。中信出版的动漫游戏产线持续跃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实现图书与电影、动漫、游戏的协同营销,推出的“哪吒”“黑神话:悟空”系列销量强劲。 2024年中信发布了为期三年的《股东回报规划》,目前实际分红均超过原规划。并且,2024年实施了中高级管理人员自费购股,向市场积极传递信心。 。董事长奚国华在2025年上半年《致股东的信》中表示,中信股份将加快释放改革红利和增长潜力,不断增强发展韧性与确定性,持续为资本市场带来长期稳定良好的投资回报。 2025年,中信股份将继续价值回归之旅。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100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100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郝欣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