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北京商报 消费电子行业分析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行业竞争逻辑正在从拼规模扩张转向拼价值升级,价格战的逻辑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价值战”——如何在新周期里找到增长新支点,成为所有头部企业的核心课题。 奥维云网总裁郭梅德近期在行业活动中指出,当前家电行业正经历关键的动力切换:传统支柱品类虽面临短期调整,比如彩电2024年销售额1271亿元较峰值有所回落,冰箱2025年首次出现-5.3%的同比波动,但新动能已在加速成长——干衣机、洗碗机等趋势品类2024年市场占比已达12.2%,尽管目前规模尚未完全承接传统品类的增长空间,却已清晰指向行业未来的突破方向,“旧动能调整、新动能培育”的转型节奏正稳步推进。 格力、海尔、美的三位家电行业巨头近期相继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成为转型之战中间节点的最佳观测位:报告期内,美的2511.24亿元营收领跑行业,同比增长15.58%,净利润260.1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5.04%,多元业务的协同发力成为其保持高增长的关键;海尔智家紧随其后,上半年营收1564.94亿元,同比增长10.2%,净利润120.33亿元,同比增长15.6%,高端化路线的深耕让其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格力则处于相对低位的转型调整期,上半年营收973.25亿元,同比微降2.46%,净利润144.12亿元,同比微增1.95%,不过,其海外收入、工业制品及智能装备业务均实现双位数增长,为后续突破积蓄了力量,核心业务(空调)虽仍占总营收近八成的比重,但多元化探索已显现积极信号。 随着业绩答卷揭晓,家电下半场的竞争格局也逐渐清晰:一方面,主业不再是简单的存量拼抢,而是要向精耕细作换挡,通过场景化、个性化创新掘出存量中的增量;另一方面,海外市场从“可选落点”变成“必争阵地”,从“产品出口”到“本地运营”的深化,正成为巨头们打开增长空间的关键。三大巨头的不同选择,不仅决定着自身的新周期位置,更在为整个行业的转型提供参考样本。 输在哪?赢在哪? 2025年上半年,格力对空调主业的依赖度进一步凸显——以该品类为绝对主力的消费电器板块实现收入762.79亿元,尽管这一比例较上年同期降低5.09个百分点,但仍占总营收的78.38%,相当于每10元营收中,有近8元来自空调。该业务毛利率为33.2%,和上年同期相比亦微降0.29%。 对单一品类的高度依赖,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风险愈发明显。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当前空调市场已近乎完全进入存量博弈,叠加政策红利透支了部分换新需求,企业要么靠价格策略抢量,要么靠价值升级守利润,单一依赖某类产品的风险会持续放大。”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也提到,传统大家电不能再局限于硬件本身,需从“单一功能”向“场景解决方案”转型,唯有如此,才能在存量竞争中避免利润被稀释。格力虽在空调技术上有深厚积累,但单一品类的增长空间已受限于行业整体趋势,这也让非空调业务的突破显得更为关键。 值得关注的是,格力的非空调业务已出现积极信号:工业制品及绿色能源板块营收95.91亿元,同比增长17.13%;智能装备板块营收3.14亿元,同比增长20.90%。不过从营收占比来看,这两类业务规模仍相对有限,尚未能成为营收增长的“第二曲线”,短期内格力仍需依赖空调主业的利润贡献。 与格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的在2025年上半年直观感受到了“多元业务”的红利释放,其多元化布局展现出极强的抗波动能力。具体来看,美的新能源及工业技术业务营收达220亿元,同比增长28.61%;智能建筑科技业务营收195亿元,同比增长24.2%。这两类业务合计占总营收比重超16%,成为拉动公司营收增长的关键力量。 “核心业务稳固基本盘、新兴业务实现突破”的组合模式,再叠加智能制造升级(据披露,美的机器人使用密度接近650台/万人),共同推动美的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达260亿元,同比增长25%——这一增速比营收增速高出近10个百分点。 海尔则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径。 。2025年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上,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的亲和互动,与海尔集团CEO周云杰一板一眼的严肃神情形成鲜明反差;巧合的是,业务层面的海尔也避开了下沉市场的价格内卷,选择向高端领域深耕。财报显示,海尔旗下卡萨帝品牌已稳居中国高端大家电市场榜首,据GfK数据,卡萨帝冰箱、洗衣机、空调等核心品类在高端市场的零售额份额均排名第一。尤其在1.5万元以上的线下高端市场,卡萨帝冰箱份额达59.2%,空调占比49.2%,洗衣机更是以90.4%的份额形成绝对主导,成为海尔高端化转型的核心支撑。 不过,在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仍占多数、家电市场需求相对低迷的环境下,高价位业务线的突破未能为集团带来显著的利润增长——上半年海尔集团毛利率为26.9%,较2024年同期仅提升0.1个百分点。 出海淘金,不只是巨头之间的“默契” 国内存量竞争加剧、需求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如何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并打开新空间,成为家电企业破局的关键课题。 前述消费电子行业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家电企业若想持续突破海外市场,必须聚焦核心维度构建竞争力:产品技术层面,既要在节能环保、智能互联等领域创新并建立差异,也要根据当地需求适配产品;供应链层面,需通过海外建厂、本地采购降低成本,同时保证需求响应的灵活性;策略层面,则要结合市场特性调整——例如发达国家注重技术溢价,新兴市场更看重性价比,切忌照搬国内模式。 袁帅也向北京商报记者补充道,技术创新是国内家电企业突破海外市场的核心动力,而本地化运营能力则直接决定产品能否真正贴合市场需求。 从家电三巨头2025年上半年的海外表现来看,受限于布局深度的差异,三者成绩已拉开明显差距。 2024年9月,美的赴港上市募资310.14亿港元,其中35%计划用于完善全球分销渠道,20%投入海外产能拓展,品牌、渠道与供应链的全球化建设均被纳入核心规划。2025年上半年,美的海外营收达1072亿元,同比增长17.7%,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42.69%。据财报披露,其泰国基地加速建设、印度基地正式投用、巴西基地顺利竣工,遍布全球的产能布局有效降低了关税与物流成本;品牌端,海外自有品牌收入占智能家居海外收入的比重已超45%,美的空调在南美销量登顶,冰箱在泰国、越南也跻身前列——美的从“靠规模卖货”向“品牌深耕”的转型已初见成效。 在两会期间多次提及“全球化”的海尔,如今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企业。2025年上半年,海尔智家海外营收790.79亿元,同比增长11.66%,业务占整体营收比突破50%——“一半收入来自出海”的背后,核心打法正是前文提及的“本土品牌+海外产能”:其美国、泰国工厂分别能满足北美及东南亚大部分产能需求,直接避开贸易壁垒;再通过GE Appliances(美国)、Fisher&Paykel(新西兰、澳大利亚)等本土品牌,精准对接欧美高端市场,高端产品份额据称亦有所突破;同时,南亚、东南亚、中东非市场分别实现33%、18%和65%的显著增长——海外早已不是海尔业务版图的补充项,而是实打实的增长主力。 相比之下,格力的海外布局仍处于追赶阶段。2025年上半年,格力海外营收163.35亿元,同比增长10.19%,创下新高;但从营收占比来看,海外主营业务占比仅为16.78%,与海尔、美的的差距显著——这或许是格力在下半场亟待补齐的短板。 。 “存量做精、海外做透” IDC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预计出货2.81亿台,同比增长7.8%——这一有限却稳定的增长,恰恰释放出行业告别规模狂飙的粗放阶段、全面进入精耕细作周期的明确信号。 对家电企业而言,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发力与海外市场的深度开拓,正成为穿越周期的两大核心抓手;而价格战的退潮与价值战的兴起,更凸显出行业竞争逻辑的根本转变。 国内存量市场的破局之道,藏在产品结构升级的细节里。机构分析指出,以旧换新政策正加速传统家电的高端化、品质化转型——2024年以来,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已超90%,高端产品在政策补贴的推动下加速渗透。这意味着,单纯依靠“基础功能硬件”的销售模式已难以为继,企业必须在场景化、个性化上挖掘增量:无论是针对母婴群体的专属冰箱、适配小户型的嵌入式厨电,还是适老化改造中的智能安防设备,这些细分需求的爆发,都印证了“存量做精”的可能性。 而海外市场的竞争,已进入“本土化能力决定生存质量”的新阶段——具体来看,税务合规、汇率波动、国际贸易政策变化等风险,正倒逼企业从产品出口转向全球范围内的本地运营,唯有深度融入当地市场,才能突破低价走量这一瓶颈。 。 北京商报记者就上述问题尝试与格力、美的、海尔取得联系,截至发稿未得到回复。 无论是国内市场的结构升级,还是海外市场的本土化深耕,本质都是价值战的深化。这意味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从成本控制转向需求洞察与技术沉淀。家电业的下半场,拼的不再是规模扩张的速度,而是存量做精的深度与海外做透的广度——这既是三巨头分化的底层逻辑,也是整个行业穿越周期的必然选择。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100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100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高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