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消费贷贴息的客户,只需按照正常的消费贷流程办理即可,可以直接在手机银行申请,并在线签署贴息协议。后续我行向借款人收取贷款利息时,系统将自动扣减符合要求的贴息资金。”在北京市丰台区一家建设银行网点内,工作人员一边操作银行App,一边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讲解消费贷贴息业务的办理流程。 9月1日起,消费贷财政贴息工作正式展开,多家银行上线“贴息专区”,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补贴利息。业内人士认为,个人消费贷支持性政策有助于降低居民端融资成本、提振消费贷需求。 。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申请贷款,并坚持量入为出原则,根据实际消费需求理性借贷。展望下阶段,对金融机构而言,应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将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并提高贷款发放与消费者需求匹配的精准度,减少过度授信和“多头借贷”现象。 ● 本报记者 石诗语 消费贷贴息模块上线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多家银行已在手机银行上线个人消费贷贴息专属模块,借款人可在此模块签署、查看贴息服务协议,还可查阅每笔贷款的贴息记录及累计享受的贴息金额。 “客户可以在专属模块中签署贴息协议,也可在办理贷款过程中与其他贷款协议一同签署。”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工商银行网点内,工作人员王欣告诉记者。 “近期我在装修新房,了解到根据最新的消费贷政策,购买电器、家具、厨房卫浴用品都可享受利息补贴。”在上述工商银行网点内,正在咨询办理消费贷业务的曹先生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曹先生通过工行App提交贷款申请后,仅耗时几分钟便看到了工行审批反馈的贷款可借额度。曹先生点击了“马上借款”,在签署个人信用贷款合同时,还签署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服务协议,办理流程非常便捷。 曹先生告诉记者:“这笔贷款最终审批利率为3.05%,贷款3年的利息总额为14000余元,后续银行会根据我的实际消费情况,在每月还款时扣减利息,累计最多可减少3000元。”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现阶段,居民加杠杆能力、意愿不强,个人消费贷支持性政策有助于提升此类贷款增长稳定性。本次贴息利率1%,能够较明显降低居民端融资成本。补贴后,优质客户消费贷实际利率将低于3%,低利率或提振消费贷需求。财政贴息定向支持,有助于刺激私人部门生产消费,推动信用活动扩张,或对银行零售信贷业务形成量价双重支撑。” 多领域消费可享贴息 记者了解到贴息协议主要包括,贴息范围、贴息识别条件、计算规则、贴息流程、个人信息授权等多项内容。 。 从贴息范围来看,在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借款人使用银行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且通过贷款发放账户可识别的消费交易,可享受财政贴息。 “单笔5万元以下的日常消费都在贴息范围内,比如去餐馆吃饭、超市购物等系统可识别的贷款消费都可享受自动贴息。”一位农业银行北京地区个贷经理告诉记者。 “单笔超过5万元的消费,在家用汽车、电子产品、家居家装、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内的,也可享受贴息。”上述农行个贷经理说,“比如,家用汽车领域,包括汽车购置、车辆保险及维修;健康医疗领域,包括牙齿矫治、视力矫正、健康管理等。” 在消费记录识别方面,多家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线上支付、刷卡消费更容易被系统自动识别。 “在消费时,使用消费贷的放款银行卡直接刷卡付款、线上支付,或是使用放款银行卡绑定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工具的消费交易信息基本上都能被识别到。”王欣表示。 “但贷款资金用于向个人账户转账、提取现金、向支付宝、微信钱包充值等行为无法认定消费用途,系统无法自动识别贴息。”王欣补充道。 对于无法自动识别的交易信息,需消费者提供证明材料进行人工审核。“贷款资金通过转账方式打款给商户的实际消费行为,若系统无法自动识别,客户可通过提供消费发票等证明材料,申请人工审核认定。 。”中信银行北京市东城区一家支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此外,发生逾期的贷款是否在贴息范围内?多家银行表示,贷款逾期期间不进行财政贴息。在偿还贷款所欠本息后,借款人可继续享受财政贴息。 严禁违规套取贴息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多家银行均强调获取消费贷贴息要基于真实的消费支出。 “如果借款人将消费贷资金用于购房、偿还住房抵押贷款,或是进行股票、债券、期货、金融衍生产品和资产管理产品等投资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禁止的其他用途,都是不符合贴息条件的,也是违反消费贷约定用途的。”王欣说。 农业银行表示,对提供假资质、假材料、假担保、假交易、假用途等或通过不法中介办贷的,包括“包装贷”“职业背债人”“高评高贷”等,该行将严格予以禁止。对相关部门审核未通过或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该行将按规定扣减或追回补贴资金。借款人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行为,将被纳入个人不良征信记录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近期部分助贷公司以贴息政策、低息贷款等为噱头,诱导借款人违规置换贷款,并提供“债务优化”“征信包装”等违规服务。对此,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金融消费者必须警惕潜在风险。通过灰色渠道办理贷款,个人信息可能被滥用,一旦发生纠纷,往往难以受到法律保护。此外,中介服务通常收费高昂,即便贷款成功,也会显著增加借款人借贷成本、还款压力。”他建议,金融消费者不要轻信中介宣传,应通过正规渠道申请贷款,并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根据实际消费需求理性借贷,尤其是在参与各类消费补贴政策时,更应以真实消费为基础,避免为追求优惠而进行不必要的超前消费。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下阶段金融机构应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将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增强商业可持续性。同时,应利用金融科技工具完善风控模型和算法,根据消费者职业、收入、负债、信用等信息准确判断其还款能力,提升风险防控有效性;加强对贷款用途和资金流向的管控,确保相关贷款不被挪用,贴息资金不被套取;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全面分析,提高消费者需求匹配的精准度,提升信贷审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过度授信和“多头借贷”现象,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100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100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