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北京商报 随着2025年A+H股上市银行中期业绩披露,银行理财公司的上半年“成绩单”纷纷放榜。9月2日,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共有24家银行在半年报中披露了旗下理财公司的2025年上半年经营情况,从净利润表现来看,呈现多数增长、少数下滑的格局,合计实现净利润156.67亿元。在理财余额(管理规模)方面,不同理财公司之间呈现分化态势,多家机构增长超10%,但也有机构呈现理财余额下降。分析人士称,长期来看,理财公司需强化多资产投研能力、产品差异化创新能力、数字化运营效率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精准定位构建核心竞争力。 24家理财公司合赚超156亿元 9月2日,北京商报记者通过A+H股上市银行中报发现,目前已有24家银行披露旗下理财公司上半年经营情况,净利润合计156.67亿元。 从盈利能力来看,头部理财公司仍占据主导地位。招银理财以13.64亿元的上半年净利润居于首位;中银理财、农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光大理财紧随其后,上半年净利润均超10亿元关口,分别实现13.58亿元、12.73亿元、12.62亿元、11.96亿元、10.63亿元,构成盈利“第一梯队”;工银理财、浦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平安理财则形成“第二梯队”,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9.92亿元、9.25亿元、8.25亿元、7.73亿元、7.00亿元。另外,中邮理财和民生理财上半年净利润也超过5亿元。 。 从增速来看,理财公司则呈现显著分化特征,浦银理财成为上半年净利润增速最高的机构,报告期内该公司实现净利润9.25亿元,同比增幅达76.19%;上银理财、渝农商理财分别以37.35%、28.26%的同比增速位列第二、第三位,上半年分别实现净利润1.14亿元、1.77亿元。此外,中银理财、华夏理财也展现出较强的增长动能,净利润同比增速均超20%,分别为22.23%、21.73%,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13.58亿元、3.81亿元。 谈及理财公司盈利增长的核心逻辑,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多重因素共同支撑部分机构实现业绩增长:首先,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的市场环境下,居民储蓄向净值型理财产品迁移的趋势加速,为理财市场带来稳定的资金流入;其次,资产端,机构通过加大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优化“固收+”策略等方式提升组合收益水平,进一步增强产品市场吸引力;再者,客户基础与代销网络都在共同推动资产管理规模扩张,为利润增长奠定基础。 不过,也有理财公司在上半年出现了净利润的同比下滑,其中,平安理财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00亿元,较2024年同期减少4.92亿元,同比下降41.28%;青银理财同比降幅达35.68%,上半年净利润为1.19亿元;建信理财、杭银理财、兴银理财、招银理财、渤银理财也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对于部分机构盈利承压的原因,王蓬博进一步分析称,规模效应存在天花板,难以无限扩大,而行业普遍推行的降费趋势直接压缩收益空间,为拓展渠道而让利的现象也会进一步摊薄利润,当然头部机构在资源与能力上的优势也会形成竞争挤压。 2万亿元“俱乐部”再添一员 2022年,理财产品正式步入全面净值化时代。然而,受股市、债市波动影响,市场多次出现“破净潮”与“赎回潮”。2025年上半年,随着市场环境逐步改善,银行理财市场实现了平稳修复与扩张。 从行业整体数据来看,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5年上)》数据,截至2025年6月末,理财公司存续产品数量达2.79万只,存续规模为27.4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44%,同比增长12.98%,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89.61%。 。 具体到理财公司的表现上,在资产管理规模的激烈角逐中,招银理财以2.46万亿元的雄厚规模稳居榜首,持续领跑同业。不过,其资产管理规模较上年末下降了0.04%。招商银行在业绩报中表示,截至报告期末,招银理财所管理的理财产品余额虽较上年末有小幅下滑,但相较于一季度末,已实现971.29亿元的增长。 同样身居2万亿元规模大关之上的还有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其中,兴银理财资产管理规模约2.32万亿元,较去年底增长6.34%;信银理财在今年上半年更是实现了规模的突破性扩张,其理财产品规模较去年末增长7%,从1.99万亿元跃升至2.13万亿元,成功跻身2万亿“俱乐部”。 规模超万亿元的还包括六家国有银行旗下理财公司,以及光大理财、浦银理财、平安理财、民生理财。不过,头部玩家中,也有机构呈现理财余额规模的下行,包括建信理财、农银理财、工银理财等。 增速方面,有多家公司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例如,宁银理财截至6月末资产管理规模达601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95%;中邮理财、杭银理财等公司规模增速也超过10%。 不难看出,在规模方面占据较强优势的仍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旗下的理财公司。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看来,这反映出“母行资本+渠道+投研”三位一体优势,渠道及投资者更信赖头部机构,中小银行理财公司会面临获客成本与资产获取的双重挤压。 从整体趋势来看,王蓬博指出,当前理财公司的表现体现了理财市场专业化转型中马太效应的深化,头部机构凭借投研、风控、渠道的综合优势巩固行业地位,推动行业规范化程度提升。这一趋势将压缩中小机构生存空间,使其面临客户流失与规模收缩的压力,部分机构需转向细分市场或寻求合作。他建议,长期来看,理财公司需强化多资产投研能力、产品差异化创新能力、数字化运营效率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精准定位构建核心竞争力。 在分析人士看来,随着权益市场的回暖、养老理财逐步获得市场认可,也将为理财公司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柏文喜认为,在产品设计方面,理财公司可推出“低波动权益”(红利低波指数、量化对冲等)系列产品;发行“目标日期/目标风险”养老理财,平滑波动。在业务开展方面,可与券商、基金合作开发ETF或指数增强策略,降低自建团队成本。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通过线上直播、线下路演传递长期配置理念。在这一过程中,中小机构需通过差异化、精细化和科技化突围;面对居民权益配置升温,理财公司应“先稳后增”,通过低波动策略、养老场景和长期资金对接实现平稳过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100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100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高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