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见闻 全球造船业正蓄势待发,高盛分析师预计,在脱碳要求、老旧船队更新以及全球贸易增长的共同驱动下,行业将迎来一个持续至2032年的多阶段上行周期。其中,中国造船厂凭借其产能扩张和成本优势,有望在全球市场份额争夺中占据主导地位。 一份来自高盛的最新报告指出,全球造船业正迎来一个长达数年的升级周期,中国造船厂将在其中扮演核心角色。 。 高盛9月2日的报告预测,在环保法规、船队老化和贸易增长的共同推动下,全球造船业正进入一个可能持续到2032年的“多阶段、长期上行周期”,并带来价值1.2万亿美元的新船订单。在此轮扩张中,中国造船厂将主导全球产能增长。 我们看好造船业的长期上行周期,并认为环保要求和老旧船队的替换需求将是关键的长期驱动因素。 脱碳与船队更新:驱动新订单的关键引擎 分析师预测,2025年至2032年间,全球新船订单总量将达到4.41亿修正总吨(CGT),总价值高达1.2万亿美元。 其中,脱碳法规将贡献26%的需求,船队替换需求将占据48%,而贸易增长则贡献26%。报告指出,脱碳和替换需求将通过持续推动新船订单来延长此次上行周期,尤其是在2029年之后,届时2009-2012年交付的船舶将超过20年船龄,急需被更环保的新船取代。 。 环保法规(占26%): 日益严格的脱碳法规是推动新订单的核心变量。报告分析,到2035年,由于碳排放惩罚成本的增加,传统燃料船舶的运营成本将高于使用液化天然气(LNG)、甲醇等替代燃料的船舶。为了达到合规目标,到2035年,替代燃料船舶的比例需要提升至50%。 船队更新换代(占48%): 这是本轮周期中最大的需求来源。上一轮造船高峰期(2009-2012年)交付的大量船舶,将在2029年前后达到20年船龄,进入大规模替换阶段。油轮、散货船和气体运输船的替换需求尤为突出。 贸易增长(占26%): 全球贸易的稳步增长继续为新船订单提供基础性支撑。 中国主导产能扩张 高盛预计,新造船价格在2025-2028年期间将保持高位,尽管可能较2024年峰值略有回调12%,但主要得益于产能纪律性和结构性更强的新订单需求。报告强调,全球产能扩张主要来自中国的造船厂,而韩国和日本的造船厂则保持相对保守的水平。 高盛基于对全球400多家造船厂的排期和历史交付数据以及已公布的产能扩张计划进行的自下而上分析显示,尽管预计交付量将从2024年的4100万修正总吨增加到2027年的5200万修正总吨,增长27%,但全球造船厂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在2025-2027年期间仅为2%。 这一增长主要由中国造船厂(新建船厂和老旧船厂重新启用)的扩张所驱动。中国在全球造船产能中的比重正持续增加,其高效的建造能力和成本优势是吸引新订单的重要因素。 中国造船业的机遇与挑战 报告特别分析了美国提高对中国建造船舶的港口服务费对中国造船业的影响,认为其负面影响有限。 报告给出了两个核心数据:首先,目前在全球挂靠美国港口的国际船队中,由中国建造或运营的船舶仅占4%;其次,美国的进出口贸易量仅占全球海运贸易总量的12%。这意味着船东有足够的灵活性将中国建造的船舶重新部署到其他航线。 报告指出,中国船厂在2025年出现的市场份额下滑,主要原因并非地缘政治,而是其自身产能极度紧张——手持订单覆盖年限高达3.7年,远超韩国和日本的3年。这导致部分急于下单的船东转向其他船厂。 然而,这恰恰构成了中国船厂的长期机遇。随着中国船厂的产能扩张和现有订单的逐步交付,其更具吸引力的价格优势将凸显,有助于重新夺回市场份额。数据显示,这一趋势或已开始,2025年6月和7月,中国船厂获得的新订单市场份额已回升至69%,远高于前五个月的49%。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100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100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于健 SF0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