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1

来源:郁言债市►八月债市,“看股做债”成唯一法则7月末,各大交易所相继推出开仓手数限制、提升交易费用等机制,商品行情开始从过热状态不断降温,长债收益率也于月末形成“M顶”走势。然而,股市行情的接力崛起,打破了8月债市的修复进程。与7月商品行情应对方法相似,起初债市在交易“股债跷跷板”逻辑的同时,也期待股市重回震荡市,但在债市预期被一次次证伪后,10年、30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也同步上行,月内10年、30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最高达到1.79%、2.06%。从定价因素复盘,8月“看股做债”成为债市交易的唯一法则,即便资金面在大部分时间内维持宽松,期间出炉的7月各类宏观数据不算乐观,货币与财政政策方向未改,利率上行趋势也丝毫未受动摇,债市传统的“三碗面”阶段性失效。►机构行为或是季末月债市的显性风险点经历了7-8月的连续调整,多头情绪消散,配置盘行为或成为季末月左右债市表现的主线逻辑。参考上市银行半年报数据,国有行、股份行在2025上半年的金融投资收益率平均同比降幅分别达到了30bp、28bp,远高于2024上半年、2024全年的平均同比降幅,“营收KPI的压力”之下,银行兑现浮盈的诉求或明显提升。两个线索可印证上述观点:一是5月末以来,大行持续“卖长买短”,或与其兑现盈利调节报表有关。二是自7月“反内卷”行情启动以来,银行连续赎回中长债基以及指数债基。往后看,改善当前银行的兑现心态,需要宏观环境大的变化:一是宏观逻辑转变,比如对经济的担忧增强,同时降准降息或者央行买债预期升温;二是股票市场回归震荡(有涨有跌)状态,全市场风险偏好的系统性下行。一旦“配置型空头”翻多,止盈(止损)的力量会明显下降,利率下行的阻力会相应减小。►资金面与央行态度仍是债市“压舱石”9 月资金大概率前紧后松,跨季扰动或将推动资金利率上行。首先,如果从历史经验来看,8 月过后,资金利率往往容易开始抬升,其背后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9月为跨季月,9月后双降落地概率不高;其二,过去几年政府债集中在年末发行。然而,2025年财政发力节奏则呈现“前快后慢”特征,9月及以后政府债供给压力不大,资金利率中枢有望逆季节性下行。其次,9 月是年内一个传统“小税期”,且在7-8月的“前车之鉴”下,税期资金波动或将收敛。再者,在债市被股市“强风偏”打压的背景下,8月央行呵护资金面的态度依旧坚定,短期投放大量且及时,有效填补了税期与跨月的资金缺口,中长期资金则累计净投放6000亿元,综合来看,现阶段央行可能同样希望营造宽松的资金面稳定债市情绪。►基本面仍是中期利多变量,等待被定价一览7月基本面数据,通胀、信贷、消费、投资、地产等板块普遍重回下降通道,只不过债市选择性忽略了基本面变化对利率的定价作用。9月上旬,8月数据即将陆续出炉,如果重要基本面数据的下行趋势被强化,或引发市场的宽货币预期升温。从高频数据来看,8月反映需求变化的信贷数据、地产变化可能依旧不算乐观;“反内卷”政策支撑下,通胀数据或边际回升,但倘若需求支撑不足,中下游对上游涨价接受度偏低,商品涨价或面临一定阻力。►债市重塑“独立人格”展望9月,债市能否重塑“独立人格”或有三个关键点,一是股市是否重回有涨有跌的震荡状态;二是8月经济数据出炉之后,市场的宽货币预期是否升温;三是机构行为的负面影响是否出清,即交易盘继续降久期的空间不大,而抬升空间显现。股市上涨的一致性预期弱化,为股债“脱敏”提供了重要基础,风险资产调整带来的积极信号在于,此前股市过于极致的风险收益比正在修复,新进资金需要评估自身能否承担权益资产的潜在回撤。站在当下,与8月情形相似,尽管权益市场出现波澜,我们依旧无法轻易断言股市的上涨行情就此结束,债市在反击之前,先做好防守。一方面,7-8月大部分固收产品在此期间或经历大幅回撤,低容错空间下,债市或不具备“豪赌”的基础;另一方面,尽管利率债基久期中枢已回落至4年左右,但部分机构仍维持5年以上的偏高久期,债市内部的风险可能尚未完全出清。在此基础上,等待积极变化,进行反击。积极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8月数据出炉之后,是否可能出现降息预期升温。二是配置盘止盈(止损)、债市调整之后,基金久期是否回归低位。因而我们将9月划分为三个阶段,上旬的“观察期”,中旬的“博弈期”,月末的“捡漏期”。观察期,高胜率策略或是首选,可考虑用杠杆策略作为基底,相对应目标久期则可定于3.5-4.0年左右的中性水平,恰好1至5年为曲线陡峭段,可采用哑铃型持仓,提升组合的抗风险能力。随着股债行情不断发展,月中债市定价或开始恢复部分独立性,此时博弈机会相应抬升。如果股市“强者恒强”,继续上涨,此时月初构建的中短久期高杠杆策略可继续维持;如果债市多头情绪渐起,可考虑腾挪一定仓位追加此前超调幅度更大的30年国债,10年期品种的性价比相对较低。月末跨季前夕或是短端品种的“捡漏期”。此时如果有空余仓位,可考虑博弈短期1年期存单、3年内利率债等品种的短期上行机会。风险提示: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01八月债市,“看股做债”成唯一法则8月,债市表现与市场预想继续背道而驰。7月10年、30年国债收益率在商品“反内卷”行情的影响下,由1.64%、1.85%大幅上行至1.75%、2.00%。临近7尾声,各大交易所相继推出开仓手数限制、提升交易费用等机制,商品行情开始从过热状态不断降温,长债收益率也于月末形成“M顶”走势。然而,股市行情的接力崛起,打破了8月债市的修复进程。8月上旬,跨月后资金面重回自发平衡状态,隔夜利率如期回到1.35%,债市多头情绪开始巩固,10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也在8月7日一度回到1.68%水平。。期间股市虽同步上涨,但由于大盘涨幅相对温和 ,股市对债市的压制力暂且不强。市场变数出现在8月11日,宁德时代确认下窝矿区停产后,锂矿概念展现出博弈空间,创业50指数连续大涨,而其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将国内风险偏好再度拉升至峰值。“看股做债”成为8月债市交易的唯一法则。与商品市场不同,股市可交易的板块与概念更加丰富,且投资者入市门槛更低,叠加市场就9月阅兵事件形成了极强的“九三共识”,资金久久不愿离场,并且开始在科技龙头、芯片概念、新能源概念、“反内卷”等各大“可涨板块”轮动。而轮动的最终结果,是上证指数持续上涨,先是突破10年新高,之后轮番超越3800、3900等关键点位。因而即便资金面在大部分时间内维持宽松,期间出炉的7月各类宏观数据不算乐观,货币与财政政策方向未改,利率上行趋势也丝毫未受动摇,债市传统的“三碗面”阶段性失效。债市在期待股市重回震荡市的预期一次次被证伪后,10年、30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也同步上行,二者曾在1.75%、2.00%等点位尝试“挣扎”,但税期的资金波动成利率破位的最后一根稻草,月内10年、30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最高达到1.79%、2.06%,月末在央行大力呵护跨月的支撑下,略微回落至1.78%、2.02%。细分到各品种表现,在资金面整体平稳的背景下,利率债短端表现优于长端,曲线大幅陡峭化,上演了历史上较为罕见的“熊陡”行情;信用债表现与利率类似,债市情绪偏弱,机构普遍将仓位切换至超短久期进行避险。同业存单方面,虽然6-8月存单到期规模均不算低,但在信贷偏弱以及债券止盈的背景下,银行负债并未遇到显著压力,因此最近三个月存单逐月净发行规模均为负值。而在价格方面,8月大部分时间存单发行利率维持在低位,不过税期及跨月资金扰动使得存单发行小幅提价,进而带动二级收益率上行,6个月、1年期利率较7月末上行1bp、3bp至1.61%、1.66%,3个月收益率则下行2bp至1.54%。国债方面,短端品种表现相对稳定,1年期收益率当月下行1bp至1.37%,3年期收益率上行3bp;中长久期收益率调整幅度更为显著,5-7年收益率上行约6bp,10年、30年国债活跃券上行幅度在8bp水平。国开债表现与国债类似,但各期限上行幅度均大于国债,1年、3年期收益率分别上行4bp、5bp,5-10年收益率上行幅度在10-11bp区间。信用债同样经历了“熊陡”调整,隐含AA+城投债曲线中,1年期收益率持稳于1.76%,3年、5年期收益率分别上行6bp、9bp;AAA-二级资本债曲线上,1年、年、5年期收益率分别上行3bp、8bp、11bp。复盘8月各期限利率品种涨跌,虽然市场体感可能不佳,包括情绪可能较7月进一步弱化,但是资产表现反映,短久期利率债涨幅在扩大,而中长久期利率债的跌幅也在收敛,市场调整的斜率趋缓。02机构行为或是季末月债市的显性风险点经历了7-8月的连续调整,多头情绪消散,债市陷入PTSD(创伤后应激反应)状态,9月该如何演绎?配置盘行为或成为季末月左右债市表现的主线逻辑,“营收KPI的压力”之下,银行兑现浮盈的诉求或明显提升。在上半年的动荡市中,银行金市的投资运作难度显著加剧,除了面临系统性上行的利率中枢外,预期外的债市回调也使得银行自营承担了额外的利润损失。参考上市银行半年报数据,以国有行为例,其在2025上半年的金融投资收益率平均同比降幅达到了30bp,远高于2024上半年、2024全年11bp、14bp的平均同比降幅。股份行也面临类似问题,其在2025上半年的金融投资收益率平均同比降幅为28bp,而2024上半年、2024全年的平均同比降幅分别为20bp、19bp。在浮盈快速变薄的背景下,银行的行为可能愈发谨慎,同时其兑现收益的诉求进一步上升。我们可以从两个线索得到印证:一是大行持续的“卖长买短”行为,或与其兑现盈利调节报表有关。自5月末以来,大行开始连续增持1年内、1-3年国债,6-8月期间累计净买入1年内、1-3年国债3219、5516亿元;而5年及以上的中长久期国债,大行多维持卖出操作,且期限越长卖量越大,6-8月累计净卖出7-10年、10年以上国债347、1612亿元。二是银行对公募债基的申赎行为。据第三方交易平台数据,自7月“反内卷”行情启动以来,银行连续赎回中长债基以及指数债基,7月累计净赎回指数为-25,为全年之最。随着8月债市行情重新走弱,银行自营从下半月起再度加力赎回债债基,全月累计净赎回指数为-17。往后看,改善当前银行的兑现心态,需要宏观大逻辑的转变:一是对经济的担忧增强,降准降息或者央行买债预期升温;二是股票市场回归震荡(有涨有跌)状态,全市场风险偏好的系统性下行。一旦“配置型空头”翻多,止盈(止损)的力量会明显下降,利率下行的阻力会相应减小。此外季末月,市场对银行理财行为的关注度也上升。不过我们倾向于,尽管理财规模存在明显的季末回表特征,但其对于债市收益率的影响力可能相对有限。一方面, 7月理财规模高增,其主要配置品种是存单而非债券,7-8月理财自有账户净买入存单3333亿元,而信用债、利率债、二永等仅净买入1250、860、870亿元,而包含了理财通道的其他资管产品,7-8月净买入存单3983亿元,信用债、利率债仅净买入1293、113亿元。另一方面, 6月以来银行负债压力缓解,其背后主要是信贷需求转弱,因而对理财规模回表的诉求也相应下降。此外,从理财委外基金的角度来看,银行理财在7月下旬大量赎回了纯债基金,转而投向固收+基金(一级和二级债基),因而未来如果股票市场出现调整,更有可能赎回这部分固收+基金,直接影响转债市场,间接影响纯债市场。03资金面与央行态度仍是债市“压舱石”9 月资金大概率前紧后松,跨季扰动或将推动资金利率上行。首先,如果从历史经验来看,8 月过后,资金利率往往容易开始抬升,其背后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过往几年中降准降息多在 8-9 月落地,10 月后少有增量货币政策,叠加9月是季末月,因而8月容易出现资金低点;其二,过去五年,除了2022年外,其余年份财政节奏均相对后置,即政府债净发行集中在8月以后,发债对于资金面的“累计抽水”影响容易自9月起体现,进而抬升年末数月的资金利率中枢。然而,2025年财政发力节奏则呈现“前快后慢”特征,增量政府债主要集中在前三个季度发行。截止8月末,国债净发行规模在年度中央赤字占比、新增地方债在年度新增额占比分别达到73.7%、75.1%,这也意味着在全年剩余1/3的时间内仅需完成约1/4的净发行任务。从估算结果来看,9月政府债预计净发行规模在 1.3 万亿元左右,与8 月规模相当,低于去年 9 月同期水平,发债对资金面的扰动可能比较有限。而进入四季度平均每月政府债净供给规模仅约为6500亿元,资金利率中枢有望逆季节性下行。其次,9 月是年内一个传统“小税期”,且在7-8月的“前车之鉴”下,税期资金波动或将收敛。财政收支缺口压力下,今年下半年逐月征税力度加大成为了资金面的常规扰动项,以7月为例,当月缴税规模为1.80万亿元,为近三年高点,若在税期维持常规投放,或难满足市场资金需求。与此同时,今年 7-8 月连续出现税期前后的资金波动,可能还与买断式回购的提前续作相关,7-8 月买断式回购的询价时点相对靠前,恰好落于月内资金最为宽松时点,这也使得银行难以准确把握好报量尺度,导致税期往往与买断式回购到期时点重合,出现资金缺口。吸取过往两个月的经验,9 月这一问题或有所缓解。再者,在债市被股市“强风偏”打压的背景下,央行呵护资金面的态度依旧坚定。短期投放方面,8月税期出现超预期收敛迹象后,央行迅速将单日逆回购续作规模提升至5803、6160亿元。此外,资金在8月跨月前已然恢复至相对低位,但在跨月 T 日,央行依旧大额净投放 4217 亿元。中长期投放方面,8月买断式回购、MLF均超额续作了3000亿元,且从市场反馈来看,二者的加权利率或均有所下行,可部分缓解银行的负债成本压力。综合来看,现阶段央行可能同样希望营造宽松的资金面稳定债市情绪。最后,9月的资金波动大概率起步于24日。参考6月经验,央行的呵护性投放或仅可保证资金利率在跨季月前期维持低位水平,一旦进入跨季资金准备期(T-7日至T日),借贷成本便会快速上行,极端情况下跨季加权利率可能突破2.0%,投资者可能相应需要提前做好跨季资金安排。不过,跨季过程中若流动性的短暂收敛导致短端品种,如同业存单或 1年期利率债,收益率快速上行,也可逆势波段加仓机会,待四季度政府债净供给节奏放缓,资金面进入自发平衡状态,被“误伤”的短端品种或将迎来修复。04基本面仍是中期利多变量,等待被定价一览7月基本面数据,通胀、信贷、消费、投资、地产等板块普遍重回下降通道,只不过债市选择性忽略了基本面变化对利率的定价作用。9月上旬,8月数据即将陆续出炉,如果重要基本面数据的下行趋势被强化,或引发市场的宽货币预期升温。首先,在需求端可惯例跟踪票据指标。大行虽在8月末最后四个交易日持续净卖出票据,但8月全月累计净买入票据2924亿元,与2024年8月的2401亿元规模相当。票据利率方面,1M票据利率维持季节性规律,月末前夕再降至零值附近。回顾去年同期信贷数据表现,新增贷款规模虽略高于市场预期,但冲量属性较强的新增表内票据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企业与居民两大主体的实际贷款需求依旧偏弱,而在数据出炉不久后,市场便迎来“924”降准降息组合拳。其次,在地产端二手房价格变化暂未出现积极信号。从二手房价变化来看,5-7月一线城市的地产销售开始面临较大挑战,二手房价格月环比跌幅快速走扩,分别为0.7%、0.7%、1.0%;二、三线城市二手房价格月环比跌幅则维持在0.5-0.6%水平。同时从高频数据观察,8月第三周上海、北京、深圳二手房挂牌价格指数较上月同期再下滑0.1%、0.9%、1.2%,并不算积极信号。再者在通胀方面,“反内卷”政策支撑下,通胀数据或边际回升,但倘若需求支撑不足,中下游对上游涨价接受度偏低,商品涨价或面临一定阻力。一方面,从8月制造业PMI来看,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出厂价指数延续反弹趋势,不过价格涨速放缓;同时我们也注意制造业原材料价格涨幅仍然显著高于出厂价涨幅,相当于中下游加工型企业的利润反而被压缩。。另一方面,利用50种流通生产资料价格的平均环比变化,反推价格的同比涨幅,8月下旬与制造业相关性更强的14种石油化工商品价格的同比变化为-6.33%,7月下旬为-7.49%,反映8月PPI同比数据或较7月有所改善,但最终变化幅度可能不算特别显著。此外,商品期货情绪已经全面走弱,也表明基本面因素可能并不支持商品价格持续上涨。05债市重塑“独立人格”展望9月,债市能否重塑“独立人格”或有三个关键点,一是股市是否重回有涨有跌的震荡状态;二是8月经济数据出炉之后,市场的宽货币预期是否升温;三是机构行为的负面影响是否出清,即交易盘继续降久期的空间不大,而抬升空间显现。股市上涨的一致性预期弱化,为股债“脱敏”提供了重要基础。9月初阅兵典礼前夕,股市再一次走出了较为明显的批量止盈退场行情,9月2日上证指数日内最大跌幅超过1%,部分中小微盘指数跌幅超过3%。对于债市而言,风险资产调整带来的积极信号在于,此前股市过于极致的风险收益比正在修复,新进资金需要评估自身能否承担权益资产的潜在回撤。不过参考2022年3月经验,股市高位回撤也会给债市带来短暂拖累。由于固收+产品的存在,当其被赎回时,机构或优先卖出债券等流动性更好的资产,进而抑制债市的修复行情。7月中旬至8月,包含了理财自有资金、券商、信托的理财系机构在赎回纯债基金之余,开始积极申购二级债基。但随着8月末至9月初转债行情连续走弱,股市高位波动,这类机构转而赎回混合型产品,在此期间,债市现券表现也整体不佳。站在当下,与8月情形相似,尽管权益市场出现波澜,我们依旧无法轻易断言股市的上涨行情就此结束,债市在反击之前,先做好防守。一方面,7-8月长端利率连续上行,大部分固收产品在此期间或经历大幅回撤,低容错空间下,债市或不具备“豪赌”的基础,以公募债基为例,一览其在7-8的收益率表现,中长期纯债基金收益率中位数仅为-0.13%,其中利率型债基、金融型基收益中位数分别为-0.37%、-0.12%,信用型债基稍好一些,但收益率中位数也仅为0.06%。。另一方面,债市内部的风险尚未完全出清,这部分可以通过基金久期进行观察。7月中旬以来,全市场久期中枢已经历了逐级下台阶的过程,参考更加灵敏的15日窗口久期模型,截止8月29日,利率债基久期中位数为4.01年(7月中旬、8月中旬分别为5.23年、4.70年)。不过与4月初对等关税落地前的3.32年相比,可能依然存在一定的压降空间,这一现象的背后,或是部分久期在5年及以上的产品,选择在调整行情中维持定力。在此基础上,等待积极变化,进行反击。积极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8月数据出炉之后,是否可能出现降息预期升温。二是配置盘止盈(止损)、债市调整之后,基金久期是否回归低位。因而我们将9月划分为三个阶段,上旬的“观察期”,中旬的“博弈期”,月末的“捡漏期”。观察期,高胜率策略或是首选,当前利率债选项中,各品种、各期限息差水平均处于滚动1年90%之上的极高分位数,叠加未来一段时间内资金面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不大,“加杠杆”可作为策略基底,相对应目标久期则可定于3.5-4.0年左右的中性水平,恰好当前各品种曲线1至5年段均较为陡峭,同时也可采用哑铃型持仓,提升组合的抗风险能力。随着股债行情不断发展,月中债市定价或开始恢复部分独立性,此时博弈机会相应抬升。如果股市“强者恒强”,继续上涨,此时月初构建的中短久期高杠杆策略可继续维持;如果债市多头情绪渐起,可考虑腾挪一定仓位追加此前超调幅度更大的30年国债,10年期品种的性价比相对较低。月末跨季前夕或是短端品种的“捡漏期”。此时如果有空余仓位,可考虑博弈短期1年期存单、3年内利率债等品种的短期上行机会。风险提示: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货币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本文假设流动性维持充裕状态,但假如流动性投放少于往年同期,流动性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财政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国内财政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分析师:刘郁分析师执业编号:S1120524030003分析师:谢瑞鸿分析师执业编号:S1120525020005证券研究报告:《9月,债市重塑“独立人格”》报告发布日期:2025年9月2日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100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100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扫码分享给你的朋友们

道具 举报 回复
主题回复
倒序浏览

423查看1回复

沙发
水煮鱼 2025-1-5 15:32:13
这是一支担负特殊任务的英雄部队。征战浩瀚太空,有着超乎寻常的风险和挑战,光环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和付出。
举报 回复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冀ICP备10019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