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跨界造车,很多人不理解。8月28日,追觅科技正式宣布造车。根据计划,追觅的目标直指“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 。其首款产品定位于智能化超豪华纯电车,对标布加迪威龙,预计在2027年亮相。就国内市场来看,普通款布加迪威龙的售价约为2500万元,而其高性能版本的价格超过3500万元。在官宣之前,追觅造车项目组已组建了近千人的研发及生产团队,且仍在持续扩大。有媒体报道称,在汽车产品所需的马达、AI交互、智能座舱等领域,追觅的造车团队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追觅造车,无疑是一场冒险2024年,就有爆料称,追觅科技启动了造车项目,首款车型为增程式SUV,切入理想、问界未完全垄断的高端细分市场。但若按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在公开信所说,追觅造车不是轻易的决定,也不是追风口,而是将2013年在清华大学天空工场写的造车计划书变为现实。这就成了一个圆“12年造车梦”的故事。今年1月,追觅科技造车主体“星空计划(上海)汽车科技责任有限公司”成立,大部分员工来自传统汽车行业,工厂规划在上海临港。不过,追觅官方并没有说明造车资质的问题。坊间有猜测,追觅可能“借壳”,通过收购此前爆雷的哪吒汽车以获得造车“通行证”。目前,追觅正受到外界越来越多的审视。如果说,从扫地机器人到大家电、无人机、具身机器人等业务扩张,是追觅核心技术的“平行迁移”。那么,造车无疑是一场更大的冒险。很多网友也很惊讶,一家做扫地机器人企业怎么会跟布加迪威龙有了关联?造车并不容易。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最近在与罗永浩的对话中,再次感慨造车之苦。他调侃称,如果你想害一个哥们,就劝他去造车吧。汽车行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极高。涉及研发、生产、供应链管理、质量管控、市场销售等环节的前期投入,就需要在数百亿人民币。以研发为例,佐思汽研曾公布2024年我国车企研发费用排名,其中比亚迪以531.9亿元位居全行业第一。造车新势力中,蔚来和理想分别排在第四位、第五位,但研发费用也分别高达130.4亿元和110.7亿元。此外,特斯拉研发费用45.4亿美元(约和326.87亿元)。何小鹏也说,中国汽车行业的淘汰赛大概还有5年时间,目前没有人敢说已经拿到“船票”。但经历多轮淘汰赛,传统车企在积极转型求生,威马、哪吒等明星造车玩家先后倒下,造车似乎成了大公司才“玩得起”的游戏。图源: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网络追觅也认识到这一点,在公开信提到,造车是一场“九死一生”的远征。但追觅也并不认为当下入局造车,没有胜算。从公开释放的信息看,追觅的机会概括起来在四个方面:核心积累、业务国际化、组织文化的创新,以及中国成熟的智能汽车供应链。比如,技术层面,截至2024年底,追觅科技全球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其中45%为发明专利,覆盖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智能汽车核心领域。站在产业的角度,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汽车产业链,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从电池、电机到电控系统,已形成强大的配套能力。数据显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0万家,实现了1500种部品的覆盖,构建起从上游零部件到中游一级 / 二级供应商,再到下游整车制造厂、出行服务商的全产业链条。这无疑为新入局者提供了有力的产业保障。追觅将这些利好定义为汽车行业的“苹果机会”。它在公开信中表示,“我们被许多人称为‘中国的苹果’。”追觅要做的就是用正确的产品、正确的战略、正确的节奏,把中国智造推向世界高端市场。 。“我们不做‘从0到1’的冒险者,而是站在中国制造巨人肩上。无数中国企业已用十年血汗,铸就了全球最成熟的电动车供应链与技术生态。”要“再造一个小米”?这个腔调很熟悉,就是雷军和小米汽车。追觅从小米生态链中走出来,壮大后开始淡化小米痕迹,如今再次横跨到新能源汽车赛道。这不由得引发类似的评价,追觅是要“再造一个小米”。或许,雷军和小米汽车,就是追觅所说的“中国制造巨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我也看到,追觅造车在很多地方都能在雷军身上找到投射。比如对当前新能源汽车的认知趋同。在《小米创业思考》中,雷军曾解释小米入局汽车的原因:“汽车制造的门槛已经大幅降低,3万个零组件高度模块化。过去10年,汽车动力电池制造成本下降了80%,未来至少还有50%的下降空间。”电动汽车的本质变成了“消费电子”产品。追觅则认为,汽车正逐渐成为“下一代超级智能终端”,是电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整合的关键载体,也是科技企业实现生态跨越的战略高地。俞浩曾经向《中国企业家》描述过追觅科技的商业模式:“未来会是一家广义机器人公司,当然机器人不见得要长得像人,而是具备传感、处理、执行等功能,我们要持续做好机器人的心脏和大脑。心脏是高速马达,提供动源,大脑是基于图像的感知、识别、规划和控制,有了心脏和大脑就可以去拓展一个又一个的领域。”换句话说,追觅敢于对标布加迪威龙,底层逻辑是“技术同构性”——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机器人传感与控制三大核心技术,恰好对应电驱系统、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三大汽车模块。同时,追觅就像小米一样,在造车之前,在核心业务上都拥有比较大的行业优势。小米在手机、AIoT产品等几个板块都是行业前几名。追觅科技则表示,其在扫地机器人等产品已成为清洁领域的“绝对领导者”,在20余个国家和地区稳居市场第一。二者不同的是,小米的体量足够大,是千亿级别。追觅的基本盘则小了不少,但也在百亿级别。据多家媒体报道,还未IPO的追觅科技,去年的营收在150亿元量级,该信息并未得到公司确认。这也将成为俞浩造车的一大现实障碍:这些钱够造车么?资金从哪里来?追觅也有自己的盘算,它认为,造车更重要的是资金效率而不是资金规模,要实现资金的效率,前提就是要做正确的产品,“每一款产品都能精准匹配市场需求,200 亿到 500 亿足够支撑。”若按照这个逻辑,追觅并不需要为此投入上千亿的资金。还有关键一点是,追觅可能通过造车来提升其品牌价值。小米高端化是雷军这些年一直在力推的核心战略,其策略之一就是全面对标苹果,从硬件、软件到用户体验,几乎是在像素级复刻苹果。但苹果并不好当,考验的是企业的产品力、技术力、品牌力,更考验供应链管理能力。小米仅靠智能手机等产品向上攻关,走得非常艰难。即便在小米自定义的高端手机价位段,几款数字旗舰手机的表现也并不尽如人意。小米SU7亮相之后,雷军的“人车家”新叙事快速撑起小米的高端化战略。小米总裁卢伟冰去年高调表示,小米SU7的成功是小米产品方法论和小米品牌高端化方法论,小米高端化已取得“阶段性的巨大成功”。俞浩需要一个品牌力更强的“追觅”小米汽车珠玉在前,俞浩至少得到两点启示:一方面,追觅入局就瞄准超豪华汽车,就是做爆品,通过把用户洞察、技术洞察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品,让爆品改变市场格局。这个业务模式在此前关于星空计划的信息曝光中就有体现,当时报道称,星空计划以技术赋能与产品定义为核心,借助中国汽车生态链优势布局海外市场。通过这个业务模式,星空计划的海外渠道可快速反馈需求,形成“需求洞察—技术研发—定制生产—定向销售”的闭环。追觅的一个小算盘可能就是,首款汽车产品并不需要走量,只需要造出来,卖出去,追觅的造车新故事路径就跑通了。这也不失为一种成本控制、边界管控的折中方式。另外一方面,追觅也可以通过造车来提升品牌的阶层,完成一次品牌焕新。虽然追觅在扫地机器人等领域占据优势地位,但放在整个消费电子行业,家庭清洁赛道还是很窄。综合多份市场分析报告,全球扫地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约90亿美元,增速在10%~20%。中国企业家就表示,俞浩瞄准2030年实现2000亿元销售额的目标,以现在扫地机器人行业的增速,恐怕很难,必须得想其他办法。追觅造车可以进一步强化其高端品牌心智,以“自上而下”的品牌势能覆盖更多的产品品类,带动扫地机器人、机器人、无人机等产品的销售。换言之,俞浩需要一个品牌力更强更高端的“追觅”,来坐实“苹果”标签,这也才能撑得起其描绘的商业版图。图源:追觅科技清洁产品·网络值得注意的是,追觅在公开报道中,似乎有意忽略俞浩的个人因素。俞浩造车这件事,在公开信中也被归纳为一句话,“我们用了十二年,等一个属于追觅的'时代时机'。”其背景是,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航天专业,是中国最早的四旋翼开发者、三旋翼飞行器发明者,同时也是清华大学“天空工场”的创始人。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追觅担心更多的争议会聚焦在友商石头科技上。从而认为,追觅造车或步入后尘。2021年,石头科技董事长昌敬就启动了造车——极石汽车。但极石汽车是“雷声大,雨点小”,旗下产品在多份行业市场报告中,都被归类在“其他(others)”。这引起投资者和市场的极大不满,认为石头科技股价下跌一部分归因到创始人的“不务正业”上。 。但这类观点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昌敬造车是另起炉灶,也更像是他个人充实履历的玩票。极石汽车更像是在重复一个传统的造车游戏,不具备差异化优势,而且摊子铺得太大。追觅造车则是现有商业生态的外拓,也就是外界的印象:追觅在不断的跨界。正是这个不同,也让俞浩造车,撑大了追觅的品牌和业务框架。对追觅来说,如何处理汽车业务与追觅品牌、俞浩的个人关系,也将是接下来这项业务推进的重要课题。但如果参考雷军摸索出的造车方法论,追觅大胆的贴着主品牌以及俞浩个人动机来充实一个“造车”故事,只要不任性折腾,追觅汽车或有机会成为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一个新变量。(转载自唐辰同学)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100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100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