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一纸宇树科技IPO“定档”的公告,又在市场及产业端掀起千层浪花。 2025年9月2日下午,宇树机器人IPO的关键进展与业务布局细节被官方详细披露。公告显示,宇树预计将于2025年10—12月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报文件,由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届时将首次全面公开运营数据。 。 这份公告同步揭晓了其业务基本面——以2024年为例,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组件产品营收占比分别达65%、30%和5%,其中四足机器人80%应用于科研、教育、消费等民用场景,人形机器人则100%聚焦民用领域,清晰勾勒出这家机器人企业的核心业务轮廓。 作为出货量占全球市场六到七成的四足机器人龙头企业,宇树的资本化进程备受瞩目。市场对其IPO的猜测早在2025年春节后便开始发酵,当时公司特别发布提醒称,新股及老股交易均由融资负责人直接对接,否认存在中间人环节。4月,创始人王兴兴在被问及上市计划时首次松口“后续有可能,不确定”;5月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名称变更为“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改动作被业内视作上市前奏;6月C轮融资官宣后,“首选A股、次选港股”的IPO路径传闻逐渐清晰,最终于7月18日以证监会辅导备案信息正式坐实。 。 而IPO推进背后,亦有资本力量的密集加持:公司于2025年6月完成C轮融资,腾讯、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吉利控股等一线机构集体入局,此前更是早已吸引了红杉中国、美团龙珠、顺为资本等明星机构为其助力,最新一轮融资后估值攀升至超百亿元人民币。天眼查股权穿透显示,王兴兴通过直接持股27.81%与间接控制6.81%股权,合计掌握34.62%的控制权,为公司战略稳定提供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智元机器人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借壳”的迂回路径,宇树选择以正统的IPO模式将核心机器人资产推向资本市场,被业内视为更能直观检验技术商业化的成色。 从行业维度看,宇树IPO进程恰逢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资本爆发期。相关数据显示,该赛道融资规模从2020年的15.8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7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5.6%,到2029年期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更进一步达到约45.5%。 2025年以来,行业加速进入上市冲刺阶段:极智嘉、博雷顿等已完成上市,智元机器人借壳进程紧锣密鼓,卧安机器人、斯坦德机器人等扎堆赴港递表。作为赛道明星企业,宇树2024年营收已超10亿元,虽与优必选(2024年营收13亿元)等同赛道公司相比仍有差距,但凭借春晚机器人表演“出圈”、人形机器人格斗竞技等事件性营销,宇树在品牌认知层面已然极具市场辨识度。 此次披露业务结构数据的同时,宇树进一步强调了“民用机器人”这一定位。相较于优必选侧重工业场景的布局,宇树将四足机器人20%的工业应用仅限定于巡检、消防等特定领域,其余八成的四足机器人以及所有人形机器人则避开工业场景,全部应用于科研、教育和消费领域。 战略选择或许对应着公司高层对商业化节奏的考量。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此前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称,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落地的推进,需要重点关注核心零部件、整机集成和场景应用的深度融合。 随着IPO申报文件的提交,宇树的研发投入占比、订单转化率等关键数据将揭开面纱,这不仅关系到公司估值定价,更将成为判断人形机器人技术从“表演舞台”走向“生活场景”真实进度的重要依据。 北京商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向宇树科技咨询,对方仅表示“请以官方发布内容为准”。 机器人落地潮涌前夕,宇树的资本答卷或将为整个赛道的商业化路径定下基调。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100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100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高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