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近年来,我国利率持续下行,2022~2024年一年期LPR、五年期LPR分别累计下调70个基点、105个基点。低利率影响下,今年二季度银行业净息差已经下滑至1.42%,在净利息收入普遍占银行营收70%以上的情况下,低利率给银行经营带来多重冲击。不仅营收、利润增长承压,而且抗风险能力、资本内生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也都受到一定影响。可以说,低利率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最大的“灰犀牛”。 欧洲、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的银行业都曾经历过长时间的低利率周期,期间大量银行经营困难,或倒闭,或被兼并,行业重新洗牌。国内银行业竞争格局或也面临重构。招商银行作为国内银行业标杆,其在战略上的一举一动具有航向标意义,格外引人关注。梳理近年来招行高管层的公开表态和财报信息,可以发现,招行应对低利率挑战的战略逻辑、主线已经日渐清晰,体系性打法已经基本成型。 国际化提速,打造新增长极 近年来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中资企业出海可谓势不可挡。202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3%,技术驱动型企业引领“出海”新潮流,《黑神话:悟空》、《哪吒2》、LABUBU在全球引发追捧,中资企业出海已经从产品出海向产能出海、供应链出海、品牌出海等更高形态跃迁。 。高水平对外开放下,居民财富全球配置、人员跨境流动日渐频繁。这些给银行跨境理财、支付、投融资带来巨大业务机会。招商银行行长王良在2024年股东大会上表示:“加快国际化发展,让我们的业务结构更加适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需求,避免简单依赖利率较低的单一中国市场”。 与欧洲、美国、日本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相比,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仍然还在起步阶段。面对我国企业出海的历史性机遇,头部中资银行都秣马厉兵,把国际化视为重要的新增长极和实现收入多元化、穿越低利率周期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机构国际化和业务国际化。 在全球机构布局上,招行下了一招“先手棋”。虽然机构布局不如工行、中行,但在股份制银行中,招行全球布局最早也最完善。目前在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等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设有6家分行、3家子公司。若能发挥好境外平台作用,提升多币种经营能力,招行的国际化发展空间还很大。特别是今年香港资本市场迎来小牛市,万亿资金涌入香江。这对总部位于大湾区、在港经营牌照齐全的招行来说,无疑是正处“风口”。2025年中报显示,招行在港机构总资产、营业收入分别增长9.49%、25.28%,境外机构总资产、营业收入分别增长6.56%、23.72%,明显快于境内机构增速。 。这表明,招行在国际化上下的这招“先手棋”正在发挥作用。 业务国际化上,招行也颇具特色。招行是国内最早获得离岸业务牌照的银行。近年来,利用自身的科技领先优势,招行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跨境业务体系。根据一些招行客户反映,招行的跨境业务数字化程度很高。其2024年年报也显示,跨境汇款、出口信用证等国际结算重点场景自动化率达97%以上。“数字化”或将成为招行国际业务的一张王牌。公开信息显示,招行已经实现跨境理财通南向通“全流程线上化”,率先上线跨境支付通产品,首家推出境内外均以人民币结算的万事达借记卡。这表明,招行正加快将境内的零售优势复制到跨境领域。 预计在业务国际化和机构国际化双轮驱动下,招行国际化发展将进入新的提速阶段。 综合化再下一城,提升整体竞争能力 从国外经验看,低利率环境下走向以综合化经营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是头部银行的共同选择。当前国内虽然为分业经营,但全国性银行基本迈入了准综合化经营阶段。招行目前已经拿下商业银行、金融租赁、基金、人寿保险、境外投行、消费金融、理财子公司等金融牌照。近期,招行的综合化再下一城,获批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牌照,综合化经营格局进一步完善。 如今传统“存贷汇兑”业务趋于白热化竞争,银行盈利难度加大,需要通过更加丰富的产品和服务绑定客户,提升客户粘性,实现多元、长期的价值变现。有投资者统计,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期间在港股IPO的20家内地企业中,40%选择了招银国际作为承销商,50%将募集账户开立在招行,45%将招行选作主银行,70%与招行有业务合作。公开信息可知,招银国际还发掘投资了宁德时代、寒武纪等一批科技企业,显现出在投资领域的能力,这也为招行带来一批高价值客户。 2025年中报显示,招行主要子公司总资产较上年末增长9%,营业收入占全集团的比重达12.56%,同比提升2.95个百分点,整体贡献在上升。公开数据显示,招银理财、招银国际、招商基金、招银金租等子公司都在各自的行业内处于头部地位。这或许表明,招行整体综合竞争能力在持续上升。 王良在2024年年报致辞中写道,“充分发挥全牌照、全业务优势,提升招行集团的服务能力和竞争优势,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促进各项业务、各经营单位发展,促进收入多元化和稳定性”。拿下AIC牌照以后,招行有望进一步完善投商行一体化的服务体系,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投贷联动”模式,打造科技金融的样板。 强化特色优势,走差异化竞争之路 “银行同质化竞争形势严峻,存在内卷现象。我们应考虑如何能够保持招商银行特色和差异化发展,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王良在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谈到。低利率环境下,利率持续走低,有效融资需求减少,只有特色化差异化才能赢得客户和溢价。 招行一直以来都非常强调差异化,明确要打造“创新驱动、模式领先、特色鲜明的最佳价值创造银行”。2025年中报显示,招行零售客户达2.16亿户、较上年末增长2.86%,零售AUM突破16万亿、较上年末增长7.39%,零售存款突破4万亿、较上年末增长4.99%,零售金融的营收、利润贡献占比均超过55%。在同异业纷纷加码零售业务的背景下,招行的零售业务成绩单依然一枝独秀。这表明,零售作为招行最大的特色还在持续强化,体系化优势还在进一步巩固。 “在保持现有特色的基础上,实现零售金融、公司金融、投行与金融市场、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四大业务板块均衡发展”,招行高管层表示。全球银行业标杆摩根大通就是打造集团飞轮的典型代表。各业务板块都强、产品线更全,才能形成“东边不亮西边亮”,飞轮效应才能转起来。 根据招行近年财报披露的信息来看,招行除零售以外的三大业务板块也正逐步打造特色优势。公司客户融资总量(FPA)达到6.45万亿,资管规模达到4.45万亿,投资类资产达到3.97万亿,并购金融、票据等业务排名市场前列。在存贷业务承压背景下,招行投资非息、财富非息表现亮眼。可以看出,招行的四大板块已经初步形成各有特色、相互促进、相互补位的格局。 除推进四大业务板块均衡发展之外,招行对加快重点区域分行发展也加大投入、抱以厚望,以实现区域上更加均衡的结构。当前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及海西区域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版图,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日益突出,招行加快重点区域分行发展具备天时地利的条件。可以看到,近年表现亮眼的头部城商行无一不是扎根这些重点区域。对招行来讲,在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人口加快域内流动的趋势下,其零售优势、科技优势、品牌优势、协同优势或是打造重点区域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引擎。 加码AI投入,加快打造数智招行 AI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银行通往未来的大门。当下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生成、信息提取、对话交互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高度契合银行业知识密集型特征。这意味着,“AI+金融”的意义不仅仅是降本增效,还是银行业服务模式、交互模式、工作模式的升级重构,AI领先的银行将具备服务超大规模客群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低利率环境下的马太效应。可以说,数智化转型,是银行输不起的科技竞赛。 “招商银行要立志成为智能银行,而且要率先成为智能银行”,招商银行首席信息官周天虹在业绩发布会上谈到。如果目标实现,无疑会成为招行在低利率时代突围的“核动力”。公开信息显示,招行已经搭建了“基础设施层-模型层-AI中台层-应用层”的大模型全栈技术体系,大模型应用在全行全面推广,零售、对公、风控、运营、办公等领域落地大模型应用场景184个,人工效能提升方面节约人工工时475万小时。这表明,招行正在深入推进智能银行建设,全面拥抱AI并推动AI在各领域落地。 这一系列成果源自招行一直以来对科技应用的高度重视。在电子化时代,招行就率先推出“一卡通”“一网通”,引领国内银行业从存折时代迈入卡时代,从水泥时代迈入“水泥+鼠标”时代;在移动互联时代,推出手机银行和掌上生活两大App,产品体验引领行业;在云时代,率先实现全面上云。2024年,招行的信息科技投入超过130亿元。在市场上,招行始终是高度重视科技、准确把握每一次科技变革趋势的一家银行。 当前,AI竞赛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半年前如果问“什么将拉开银行在AI时代的差距”,答案可能是算力和模型,只有具备资金、人才、技术的头部玩家才能赢得AI军备竞赛。不过,随着DeepSeek横空出世、智能算力建设加码,模型平权、算力平权已经愈发清晰。堆算力、买模型未必能保持AI领先,基于垂直行业的知识数据能力、模型调教能力、技术运用能力或许才是拉开银行间差距的关键。 据了解,招行一直具有良好的业技融合传统,科技人员深入了解业务,业务人员也懂科技,双方能够同频共振、协同创新。这或许是招行未来数智化转型的重要能力。 持续精进管理,向管理要复利 低利率环境下,银行业发展模式从粗放“增量扩张”转向集约“存量提质”,精益化、精细化管理日益重要。精益、精细管理的短期回报可能不明显,但是拉长到5年、10年来看,管理好和差的银行的业绩可能是天壤之别。 在招行近两年财报中,“管理”是高频词。2023年报中首提“严格管理、守正创新”双轮驱动,把“严格管理”置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管理,提升内涵集约式发展水平;在2024年报中“严格管理”一词继续出现9次。 骆驼穿越沙漠离不开刻在生理里的“节水算法”,低利率环境下节流之于银行也同等重要。从财报可以看出,招行高度重视成本管理,成立了总行降本增效工作小组,加强了成本费用精细化管理,近两年业务及管理费均实现同比下降。但“严格管理”不只是压和控,更落在质和效。招行2025年中报强调,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工作将保障重点战略领域投入。招商银行副行长彭家文也表示,推动成本精细化管理不会牺牲客户和员工体验。 资产负债管理对银行在低利率环境下保持盈利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就是管理好净息差。对比可以发现,招行净息差长期领先行业平均水平50个基点左右,其中负债端优势显著。众所周知,招行对高成本负债管控一直较为严格,很多客户价比三家最后还是选择招行,是因为其产品、服务“断档”领先,这也是招行沉淀客户资金、形成低成本负债的秘诀所在。可见,“严格管理”的背后是对能力的更高层次要求。 风险管理决定了银行低利率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在国际银行业发展历史上,不乏一些大银行因为利差收窄、经营承压而更加激进、最后翻车的例子。招行不良贷款率0.93%,拨备覆盖率410.93%,长期保持银行业较优水平。招商银行董事长缪建民多次公开表示,“风险管理能力决定我们能走多远”,要持续打造“风险管理、财富管理、金融科技三大能力”。这无疑体现了招行对稳健经营的高度重视。 在气候危机中,物种的存续不再依赖短期的“抗寒”或“耐旱”能力,而要构建应对复杂环境的全方位韧性。对银行而言,低利率不是周期问题,而是重构银行业商业模式的起点,外延式规模扩张、高举高打已经过时,必须加快转型,重构盈利逻辑,才能获得通往未来的门票。 值得肯定的是,在行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招行能够保持一份清醒,从内卷思维中跳脱出来,聚焦低利率环境下的长期价值创造,充分反映了招行一如既往是一家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银行。尽管这一理念并无奥秘,但难在知行合一、保持定力、久久为功。 。 正如塔布勒在《反脆弱》开篇中写道,“风,可以让蜡烛熄灭,但也能让火燃烧”。长期来看,低利率挑战将加剧行业分化,“预则立、不预则废”,相信一向稳健前瞻的招行能够穿越严冬、走向春天。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100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100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郭栩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