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浦领财富 2025年,阿里巴巴集团(以下简称“阿里”)作为中国科技行业的领军企业,在电商、云计算和人工智能(AI)领域展现了强大的战略布局。2025年8月29日发布的2025财年第一季度(截至2025年6月30日)财报显示,阿里在核心电商、云业务和国际商务领域表现稳健,但面临竞争和投资压力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外卖市场的价格战成为影响阿里、京东(JD.com)和美团(Meituan)的重大事件,京东的入局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此外,阿里在AI芯片研发领域的进展备受关注,其自研芯片和AI生态的结合为未来增长注入新动能。 01 阿里巴巴2025财年第一季度财务表现 总体财务概况 阿里2025财年第一季度(截至2025年6月30日)财报于8月29日发布,显示出稳中有增的态势。以下是关键财务数据: • 收入:2476.5亿元人民币(约346亿美元),同比增长2%,略低于分析师预期(2529亿元人民币)。 • 净利润:489.45亿元人民币(约67.2亿美元),同比增长78%,超出分析师预期(406亿元人民币)。 。增长主要得益于股权投资收益和处置土耳其电商平台Trendyol的收益。若剔除投资收益,净利润同比下降18%。 • 每股收益:调整后每股收益为2.49美元,同比增长7%,超出预期(2.43美元)。 • 自由现金流:同比增长22%,达到513亿元人民币,显示公司现金流健康。 尽管收入未达预期,净利润的强劲表现推动了阿里股价在财报发布当天(8月29日)大涨。香港上市的股票(9988.HK)收盘上涨18.84%,美国上市的股票(BABA)年内累计上涨约40%,反映市场对阿里长期增长潜力的信心。 。 核心业务板块表现 ▌淘宝和天猫集团 淘宝和天猫作为阿里核心电商业务,贡献了集团收入的50%以上。本季度表现如下: • 客户管理收入(CMR):同比增长10%,达到614亿元人民币,主要得益于营销服务的增长。 • 88VIP会员:会员数量突破4900万,同比增长两位数,显示高端消费者群体的稳健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8月前三周,淘宝App月活跃用户同比增长25%,88VIP会员超5300万。 • 调整后利润:同比下降21%,主要因阿里在“即时零售”领域(如小时达服务)的投资增加。即时零售被视为对抗拼多多和京东竞争的战略重点。 • 战略调整:阿里关闭了会员制的盒马X门店,聚焦更具盈利能力的盒马主链业务,同时与京东、美团合作,承诺在食品配送领域采取更理性的定价策略。 ▌云智能集团 云智能集团是阿里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之一,本季度表现尤为亮眼: • 收入:同比增长26%,达到334亿元人民币,增速较前一季度的18%进一步提升。 • 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第六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同比增长,成为云业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 利润表现:调整后EBITA同比增长45%,反映了云业务的规模效应和运营效率提升。 阿里云的增长得益于AI大模型的广泛应用。2025年1月,阿里开源了Qwen 2.5系列模型,包括多模态模型Qwen2.5-VL和旗舰MoE模型Qwen2.5-Max。这些模型不仅服务于阿里内部业务,还赋能外部企业,如惠普的智能助理“晓为惠”。CEO吴泳铭表示,阿里将继续加大AI基础设施投资,巩固其在云计算市场的领导地位。 ▌国际数字商务集团(AIDC) 国际电商业务是阿里增长的另一亮点: • 收入:同比增长32%,达到377.56亿元人民币,主要由跨境电商平台AliExpress推动。 • 增长驱动:速卖通(AliExpress)的Choice服务和Lazada的本地化运营显著提升了订单量。 • 挑战:国际业务利润率较低,且面临物流成本上升和地缘政治风险的压力。 股价表现与市场反应 财报发布后,阿里股价表现强劲。纽交所上市的股票(BABA)8月29日收盘价为135.00美元,盘中最高触及136.65美元,年内累计上涨约40%。香港上市的股票涨幅更大,反映了市场对阿里云和国际电商业务的乐观预期。 分析师对阿里的评级普遍为“强力买入”。13位华尔街分析师的平均目标价为152.02美元,较当前股价(135.00美元)有12.61%的上涨空间。最高目标价为176.00美元,最低为135.00美元。投资者情绪积极,认为阿里在AI和云领域的布局使其估值更具吸引力(当前市盈率18.21,市销率2.09)。 02 外卖价格战对阿里、京东和美团的影响 外卖价格战的背景 2025年中国外sell市场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京东于2月正式推出“京东外卖”(JD Takeaway),以零佣金和巨额补贴吸引商家和消费者,打破了美团(市场份额约70%)和阿里旗下饿了么(第二大玩家)的双寡头格局。根据《彭博社》报道,三家公司承诺的补贴总额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导致利润率下滑和股价波动。 京东的进入与市场冲击 京东于2025年2月11日宣布进入外卖市场,推出“京东外卖”,承诺签约商家在2025年5月1日前享受全年零佣金。这一举措直接挑战美团和饿了么的市场地位。京东利用其近130万名活跃配送员和“秒送”服务(最快9分钟送达)的物流优势,迅速吸引商家和消费者。 京东的进入引发市场震动。美团股价在2月12日一度下跌超6%,反映投资者对竞争加剧的担忧。阿里通过饿了么和淘宝即时商务(Taobao Instant Commerce)升级服务,承诺10亿元人民币补贴以保持竞争力。 监管干预与价格战缓和 2025年5月和6月,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SAMR)召集阿里、京东和美团,要求停止“无序竞争”。三家公司承诺减少补贴并恢复理性定价。《南华早报》报道显示,7月19日的监管会议进一步强调遵守电商和食品安全法规,保护消费者、商家和配送员权益。 尽管如此,竞争在2025年第二季度仍未完全平息。《商业内幕》指出,极低价促销(如1元的奶茶和咖啡)逐渐减少,但周末折扣仍普遍存在。专家预测,补贴将在未来一两年内逐步消失,平台将依赖消费者习惯的固化来维持市场份额。 对三家公司的影响 ▌阿里巴巴 • 财务影响: - 利润率压缩:阿里2025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核心电商业务(淘宝和天猫集团)调整后利润同比下降21%,部分原因是即时零售(包括外卖)的补贴投入。 - 收入贡献:饿了么和淘宝即时商务的订单量激增,《南华早报》报道称,淘宝即时商务和饿了么在4月推出后一个月内日订单量超4000万。然而,低价策略导致利润率承压。 - 股价波动:阿里美股(BABA)自3月高点下跌约20%,但年内仍上涨41%。外卖战对股价的负面影响被AI和云业务的乐观预期部分抵消。 • 战略影响: - 阿里通过整合饿了么与淘宝即时商务,扩大了即时零售覆盖范围,新增餐饮、咖啡和宠物食品等品类。 - 《财富》亚洲版指出,阿里在外卖领域的策略分散了投资者对AI热潮的关注,但其强大的现金储备(截至2024年12月31日净现金4000亿元人民币)支持其持续补贴。 - 监管压力促使阿里承诺理性定价,减少极低价促销(如3.9元的咖啡),以保护长期盈利能力。 • 长期展望: - 阿里利用其物流网络和消费者数据优势,通过外卖吸引高频消费,带动服装、电子产品等高利润品类的销售。 - 外卖战短期牺牲利润,但有助于巩固阿里在即时零售市场的地位,应对京东和美团的挑战。 ▌京东 • 财务影响: - 利润下滑:京东2025年第一季度(截至3月31日)净利同比增长46%至109亿元人民币,但第二季度预计亏损超100亿元人民币,主要因外卖补贴。 - 收入增长:第一季度净收入30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1%,部分得益于外卖和即时零售的推动。 - 股价表现:京东股价年内下跌12.3%,受外卖战和盈利担忧拖累,远落后于恒生科技指数(+10%)。 • 战略影响: - 京东通过零佣金和10亿元人民币补贴吸引商家,迅速抢占约10%的即时配送市场,日订单量达2500万。 -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亲自参与配送的宣传活动引发关注,强化了品牌形象。 - 京东指责美团限制配送员接受其订单,引发口水战,但美团否认并反指京东限制全职配送员接单。监管介入后,京东承诺遵守公平竞争规则。 • 长期展望: - 京东的物流优势(近130万配送员)为其外卖业务提供了竞争力,但低利润的外卖市场可能拖累其核心电商业务。 - 野村证券分析认为,京东可能需重新审视外卖战略,因持续补贴不可持续。 ▌美团 • 财务影响: - 利润预警:美团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同比增长46%至102亿元人民币,但警告第二季度因“非理性竞争”可能亏损。8月28日,股价一度下跌13%,年内累计下跌33%。 - 收入表现:第一季度收入8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1%,略超预期,但竞争加剧影响第二季度展望。 - 市场损失:三家公司因外卖战市值累计蒸发270亿美元。 • 战略影响: - 美团作为外卖市场领导者(约70%份额),通过100亿元人民币补贴和“闪购”平台(非食品配送)应对京东和阿里的挑战。 - 美团指责京东散布谣言,并强调未限制配送员接单,试图维护市场形象。 - 监管压力下,美团承诺减少补贴,并投资无人机配送和AI技术,以提升效率。 • 长期展望: - 美团计划投资10亿美元进军巴西市场,扩大国际业务,同时在国内通过技术创新(如无人机)巩固市场地位。 - 如果补贴战在2025年第四季度减弱,美团的盈利能力有望恢复,因其市场主导地位和配送网络覆盖广泛。 外卖战的行业影响 • 消费者获益:消费者享受了低至1元的奶茶和咖啡,以及30分钟内送达的便利,但极低价促销不可持续,价格已开始回升。 • 商家与配送员:补贴战初期吸引了更多商家入驻,但低价策略压缩了商家利润,配送员的收入也因平台竞争而波动。 • 行业格局:外卖战加速了即时配送技术的创新,如无人配送和AI调度,但短期内利润率下滑可能影响行业投资。 03 阿里巴巴芯片研发的最新进展 新款AI芯片的开发与测试 根据《华尔街日报》2025年8月的报道,阿里正在开发一款新的AI芯片,目前已进入测试阶段。这款芯片专注于AI推理任务,旨在为阿里云的AI服务提供高效、低成本的算力支持,同时保持与英伟达芯片的兼容性,以适配现有AI生态。这一策略反映了阿里在技术自主和生态平衡上的双重考量。 阿里的芯片研发由平头哥半导体公司(T-Head)主导。自2018年成立以来,平头哥已推出基于RISC-V架构的处理器、AI推理芯片含光800和服务器芯片倚天710。新款AI芯片的研发进一步巩固了阿里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布局。投资者对这款芯片寄予厚望,认为其将推动阿里云在AI市场的竞争力。 政策驱动与国产替代需求 中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动芯片国产化,以应对国际供应链风险和中美科技竞争。2025年,工信部要求阿里、腾讯等企业解释继续采购英伟达H20芯片的原因,并设定2026年国产芯片替代率达40%的目标。这一政策为阿里芯片研发提供了外部动力。 国产算力芯片(如寒武纪、海光信息)在性能上逐步追平国际水平,且价格更具优势。阿里作为中国云计算市场领导者,其芯片研发不仅服务于内部需求(如阿里云的AI任务),还通过开源大模型Qwen赋能其他企业。 。例如,2025年1月开源的Qwen 2.5系列模型(包括多模态模型Qwen2.5-VL和MoE模型Qwen2.5-Max)已为惠普的智能助理“晓为惠”提供支持,显示了芯片与AI生态的协同潜力。 芯片研发的技术挑战 尽管取得进展,阿里与英伟达等国际巨头的性能差距仍存。英伟达的GPU在AI训练和推理任务中占据主导,其CUDA生态高度成熟。阿里需在性能、功耗和生态适配性上找到平衡。保持与英伟达芯片的兼容性是短期策略,长期则需构建自有芯片生态。 芯片研发需要巨额资金和长期技术积累。阿里2025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0%,达135亿元人民币,其中相当部分用于AI和芯片开发。阿里在芯片领域的“烧钱”战略类似于亚马逊AWS早期的云计算投入,短期压缩利润率,长期有望带来回报。 应用场景与市场前景 阿里AI芯片主要服务于阿里云的AI推理任务,覆盖大模型训练到边缘计算的场景。例如,阿里云的AI产品依赖高性能算力,自研芯片可显著降低成本。此外,Qwen模型的开源吸引了中小企业和开发者,扩大了芯片应用场景。 市场前景方面,2025年中国AI算力需求预计增长30%以上,“东数西算”战略推动数据中心建设,国产芯片订单供不应求。阿里有望通过自研芯片在算力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需面对华为、寒武纪等国内厂商的竞争,以及政策合规压力。 04 财务表现、外卖战与芯片研发的协同效应 芯片研发对云业务的推动 阿里云作为中国市场份额第一的云计算服务商,其增长高度依赖算力基础设施。自研AI芯片的开发直接支持了阿里云的AI服务。例如,Qwen 2.5模型的推理任务需要高效的算力支持,而自研芯片能够降低对英伟达等外部供应商的依赖,从而优化成本结构。此外,阿里云的AI产品对算力的需求持续增长,自研芯片有望吸引更多企业客户,增强生态粘性。 外卖战与电商业务的联动 外卖战虽然压缩了阿里核心电商业务的利润率,但通过饿了么和淘宝即时商务的整合,阿里吸引了高频消费用户,带动了服装、电子产品等高利润品类的销售。数据显示,淘宝即时商务的日订单量增长推动了平台整体用户活跃度。 投资与利润率的平衡 阿里在芯片研发、AI和外卖领域的巨额投资短期内对利润率构成压力。例如,核心电商业务利润下降21%,部分原因是即时零售和外卖的补贴投入。同样,芯片研发需要高额资本支出,可能进一步压缩短期利润。然而,市场对阿里的长期增长潜力持乐观态度,认为这些投资将带来类似AWS的长期回报。 国产替代与市场竞争力 在国产替代的背景下,阿里芯片研发不仅是技术战略,也是政策合规的需要。工信部2026年40%的国产芯片替代目标为阿里提供了发展机遇。相比寒武纪、华为等竞争对手,阿里在云计算和AI生态的整合能力更强。例如,Qwen模型的开源吸引了大量开发者,而自研芯片可进一步降低开发者使用阿里云AI服务的成本。 05 挑战与未来展望 面临的挑战 • 技术差距:阿里在芯片研发上与英伟达等国际巨头的性能差距仍需时间弥补。生态适配性(如CUDA的广泛应用)也是挑战。 • 竞争压力:在国内,阿里需面对华为、寒武纪等厂商的竞争;在国际,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的AI服务更成熟。外卖战中,京东和美团的竞争加剧了利润压力。 • 宏观经济风险:中国消费市场疲软和中美贸易战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阿里的电商和国际业务收入。 • 投资回报周期:芯片研发和外sell的投入回报周期较长,短期可能拖累财务表现。 未来展望 • AI芯片的突破:新AI芯片的测试成功和量产将显著提升阿里云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推理任务的成本优化上。 • 云业务增长:阿里云预计在2026财年实现盈利,AI相关产品的三位数增长将推动其成为集团收入的核心支柱。 • 外卖市场巩固:随着补贴战缓和,阿里通过整合饿了么和淘宝即时商务,有望在即时零售市场占据更大份额。 • 国际市场拓展:AliExpress和Lazada的快速增长为阿里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尤其是在东南亚和欧洲市场。 • 政策红利:中国政府对国产芯片和AI产业的扶持将为阿里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战略建议 • 加速芯片生态建设:围绕Qwen模型和自研芯片打造开发者生态,吸引更多企业和开发者使用阿里云服务。 • 优化投资结构:在芯片研发、外卖和即时零售的投入中寻找平衡,优先支持高回报的AI和云业务。 • 加强外卖市场差异化:通过技术创新(如无人配送)和数据驱动的精准营销,提升饿了么的竞争力。 • 增强国际合规:面对地缘政治风险,优化国际供应链,确保跨境电商和国际业务的稳定性。 06 结 论 阿里巴巴2025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在电商、云业务和国际商务领域的稳健表现,尽管外卖价格战和芯片研发的巨额投入对利润率构成压力。外卖战中,阿里通过饿了么和淘宝即时商务的整合巩固了即时零售市场地位,但需平衡补贴与盈利能力。京东和美团在外卖战中同样面临利润挑战,但各自的物流和技术优势为其提供了竞争力。在芯片研发领域,阿里新款AI芯片的测试进展标志着其在技术自立和AI生态构建上的重要一步。凭借云计算、AI和电商的整合优势,阿里有望在未来十年巩固其科技巨头地位。投资者和行业观察者应持续关注阿里在芯片量产、外卖市场竞争和云业务盈利方面的进展,以评估其长期投资价值。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100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100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