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9月1日起,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正式实施。近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走访了位于北京的多家银行网点。有银行客户经理表示,对系统不能识别的消费行为,用户可线下提交材料。 90后消费者飞飞对本报记者表示,“本来是要贷款买车的。等9月后再买,刚好享受补贴。这笔钱肯定是要花的,能省一点是一点。”飞飞做了一个估算,在没有贴息的情况下,以前需要支付贷款利息6000元,贴息后最高可减少利息约2000元。 9月2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申请消费贷款贴息时,对于消费者来说,首先贷款需要真正用于消费,确保资金用途符合要求。同时考虑到贴息后个人仍然需要支付贷款利息,也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量入为出,理性消费,盲目超前消费不可取。 执行措施陆续出台 日前,财政部等部门对外发布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且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 近日,记者走访了多家参与贴息的银行。某股份行大堂经理表示,贴息政策才刚刚开始,来咨询的客户比以前多了一些,大家都很感兴趣,需要办理贷款可以先测试额度和利率。“我们目前还没有宣传册,现在只有相关文件可以参考。”该名大堂经理称。 另有某银行信贷经理表示,目前线上线下均可办理,线上办理会更快。线下办理需先记录用户需求,政策才开始一天,线下办理的具体流程和细节分行还在确定中,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但一定会贴息。 。 还有某大行大堂经理表示,需要等到借款人还款之后,贴息才能到账,如果消费者提前还款,会影响贴息情况。目前政策刚刚施行,还没有客户拿到贴息。 记者打开各大银行APP发现,为提升操作便捷性,银行纷纷对申请流程进行了简化,消费贷款贴息大多在界面醒目位置。不少银行已将贴息协议签署环节嵌入到手机银行贷款流程中,客户提款时即可完成贴息协议签署。有银行称,后续将在手机银行消费贷款页面上线“消费贷贴息”专区,提供协议签署等相关功能。 工商银行APP显示,打开贷款、消费贷款贴息,浏览完相关协议内容,通过短信验证码和人脸识别后,进入贴息界面。相关协议显示,在贷款结息日,工商银行向借款人收取贷款利息时,系统将自动进行贴息操作,直接扣减贴息资金。为确保客户正常享受贴息政策,建议客户按照合同约定及时足额向还款账户存入相应资金。 中国银行APP首页显示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来袭”专区,进入后出现了多个贷款产品界面。记者咨询线上客服后获悉,中国银行采取贴息资金直接抵扣贷款利息的方式实现财政贴息资金的发放。政策期内,贴息资金将在用户每月还息时直接抵扣用户的应还利息,用户只需支付剩余利息部分。若贷款在2026年8月31日前仍未结清的,银行将在该日进行一次结算,计算剩余可享受的贴息资金,并自动在用户后续还款时进行利息抵扣。 农业银行则上线了“双贴息”专区,点击即可进入贷款界面;交通银行也上线了贴息专区,用户可查询贴息金额和明细。 哪些消费可以自动识别 在用户签署贴息协议后,银行将按协议授权,查询消费贷款发放账户相关交易流水,由系统自动识别。 。对通过该贷款发放账户发生支付交易的,按照一定的规则判定客户消费行为是否符合贴息政策要求,银行系统可自动认定是否符合贴息范围。银行系统未能识别的,部分银行需要消费者提交材料,进行人工审核。 其中,有银行明确,对于需进一步核实用途的消费交易,借款人应在指定时间内提供该笔消费交易对应的本人实名发票,用于识别消费行为是否符合财政贴息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机构称,把贷款转走或者取现都不能享受贴息,资金必须用于真实的消费场景。如果把贷款取出来,用现金进行消费,银行难以判断资金用途。虚构消费交易信息或发生消费交易退款退货,会被系统识别为不符合贴息条件。消费贷款转账给个人,包括扫商户的个人收款码付款,以及刷信用卡消费,都不能享受贴息。用微信、支付宝等扫码消费,银行大多是可以识别的,符合条件的消费都可以贴息。此外,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后,可通过手机银行自助查询,银行也会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告知客户贴息金额。 。 娄飞鹏表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消费贷款贴息服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特别是纳入试点范围的金融机构,要主动作为积极推动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更好落地。 8月29日,建设银行行长张毅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贴息政策发布后,建行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进行了全行部署,总体判断,两项贴息政策出台会有效降低居民和经营主体的借贷成本,撬动更多的信贷资金精准投向消费领域,促进个人消费贷款及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的有效增长。 张毅表示,建设银行将切实抓好组织实施,聚焦精准支持真实的消费需求,简化贴息的一些流程,提升客户的体验,深化贷款与消费场景的融合,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扩大消费需求,让消费市场的参与方更加便捷地获得国家政策红利,激发消费潜力。 娄飞鹏认为,机构首先要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通过官网、手机银行APP、微信公众号、网点等多渠道发布贴息政策信息,帮助广大居民更好了解政策,必要时可以为居民提供针对性的咨询服务;其次要优化贷款产品设计与流程,合理设置贷款额度、期限与利率,应尽量简化贷款申请和贴息操作流程,方便居民申请;再次要加强与消费场景平台合作,比如银行可与电商平台、汽车销售平台、家装公司等合作,嵌入贴息服务,实现“一站式”消费金融服务;最后,要强化风险防控与合规管理,严格把控资金用途,让贴息贷款资金真正用于消费,防范套取贴息行为,同时加强内部合规审查,确保政策执行合法和透明。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对本报记者表示,机构在设计细则时,可以考虑借助图文并茂以及短视频等展示方式,为消费者制定清晰易懂的攻略型资料,同时强调消费需求的真实性,强化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沟通与答疑解惑,并提醒消费者违反规则的相应后果。 消费金融公司贴息,与银行形成互补格局 除了银行,还有4家消费金融公司也被纳入贴息经办机构名单。相较于传统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覆盖的消费场景更加丰富、服务客群更为广泛,能够在政策落地实施过程中与银行形成有效互补。 记者发现,定点机构之一的蚂蚁消费金融,具体执行方案与银行略有不同。由于花呗本身就具备41天免息期,在免息期内使用并无任何利息,因此,用户在花呗享受此次贴息,主要是在使用“花呗分期”付款的场景中。目前,该活动正向用户逐步开放中。 招联消费金融发布了关于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客户关注问题解答,其中提到了两种贴息申请方式。一类是自动贴息,适用于受托支付业务,即贷款资金直接支付给约定商户,如分期商城付息购物,用途明确的,将自动办理贴息,无需消费者操作。 另一类是申请审核后贴息,适用于自主支付业务,即贷款资金发放至借款人账户的,消费者需签署补充协议并授权公司查询消费用途证明材料,系统可识别的消费交易将自动贴息。未能识别的需上传与贷款使用相对应的真实消费用途证明材料,包含发票、银行流水等,经审核后予以贴息。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落地举措看,蚂蚁消费金融聚焦“花呗分期”场景化应用,招联消费金融则采用“自动贴息+申请审核”双轨制,体现了不同机构根据自身业务特点的差异化执行。这些举措的积极意义在于,降低了消费者分期成本,如花呗6期分期可节省8.27元,虽然单笔金额不大但覆盖面广。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自动识别和立减,提升用户体验。 在业内看来,消费金融机构具有场景化优势,能更精准地将政策红利传导至实际消费行为。 此前,已有部分消费金融公司“试水”,推出了各类免息贷款与产业补贴,以实际行动刺激消费、助力小微。例如在家电场景,海尔消费金融与海尔集团推出“0首付、0利息、0手续费”的智家分期服务,由产业贴息,让利消费者。同时接入银联云闪付,打通“国补”通道,通过提升金融的可获得性让县域、乡镇的居民享受政策红利和金融红利。 曾刚认为,一是场景化优势突出,与电商、生活服务深度融合;二是技术能力强,能实现自动识别消费用途和即时贴息;三是用户触达便利,基于高频消费场景的天然优势。这些特点使消金机构能更精准地将政策红利传导至实际消费行为,提升政策的实施效率和覆盖面。 谈及消费金融行业未来发展,曾刚认为,机构产品创新将更加注重场景化和个性化,围绕教育、医疗、绿色消费等重点领域开发专项产品;用户服务也将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通过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此外,风控能力也将持续提升,运用更多科技手段识别真实消费需求。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100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100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秦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