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机构称A股将延续震荡上行态势 关注科技、消费、红利三大主线 当今世界,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拥有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大市场,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每秒钟,超143万GB数据在云端传输,近6000个快递进入寄递渠道;每一天,约2.4万户新企业创立,约1200亿元货物在中国和世界间流动……这样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成为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和应对变局的坚实依托。 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要认真落实党中央部署,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合力。”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 落实“五统一、一开放”的基本要求,对各地意味着什么?打破“小循环”、畅通“大循环”,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各地政府部门怎么看、怎么干? 不妨从三个维度来把握。 (一) “统一”意味着“一盘棋”。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首先要增强全局意识。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是治理之道。“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蕴含着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底层逻辑。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就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顺畅流动。 “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就需要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 摒弃“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京津冀“瓣瓣同心”,非首都功能疏解,生物医药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崛起,“谁都得到自己想要的好东西”。 突破“搞自我小循环”的利益藩篱,江西赣州与浙江杭州、福建厦门、广东深圳等地开展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合作,确保投标企业“不靠关系拼实力”。 。 找准“人无我有”的特色优势,重庆潼南区,培育汽车后市场,每年拆解10余万辆报废汽车,错位发展出特色产业集群。 少打“小算盘”,开放“自留地”,避免同质化,才能有效防止低层次重复建设,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必须看到,地方保护的背后,有政绩考核的压力、地方财政的焦虑、资源竞争的本能,以及重回粗放发展的冲动。这就需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 湖北把优化营商环境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山东将“市场壁垒清零”纳入地市考核……善用“指挥棒”,明确“红绿灯”,聚焦高质量发展“含金量”,才能引导各级干部在服务大局中扛起重担。 立大局意识,破一域之囿。牢牢把握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这是巩固和增强经济向好态势的基础支撑,也是实现党中央战略意图的政治担当。 (二)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化程度越高,市场规则越清晰,经营主体预期就越稳定。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增强法治意识是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的要求,为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根治顽疾开出法治良方。 法治竖起“边界线”,“有形之手”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谋“政策洼地”,可能在招商引资中得一时之利,但会扭曲要素资源配置,造成“内卷式竞争”,影响产业健康发展;打着“追赃挽损”的名义,搞“远洋捕捞”式违规执法,侵害企业家的合法权益,污染营商环境,重创的是政府信誉。 纠正这些“越位”的行为,要夯实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法治基础。从颁布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到发布《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再到印发《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在法治框架内厘清各类经营主体的权利义务,既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提升经济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法治支撑“公平秤”,“有形之手”既要“敢为”,又要“善为”。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作为“裁判员”,政府要制定规则、细化监管,从而为“运动员”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上海完善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全过程监管,在政府采购工程中预留份额专门面向中小企业招标;江苏制定行政处罚免罚、轻罚清单1.4万余项,既纠治同案不同罚,又严防逐利性执法……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擦亮了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法治底色。 。 法治是稳定而可靠的力量。以法为指引,以法为保障,明方向、多服务、少打扰,“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协同发力,方能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助力经营主体放心创业、安心经营、专心发展。 (三)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让“大市场”成为“强市场”,要涵养共赢意识。 有人认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隐形围墙”,会牺牲地区利益。事实果真如此吗? 促进设施互联、资源共享,全国首个跨省市、跨关区航空前置货站启用,苏州企业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上海国际航线资源,最多可降低地面物流成本近30%。 探索跨省域水权交易,2023年,宁夏以1800万元价格购得四川3年1500万立方米的黄河用水权,前者“远水”解“近渴”,后者“节流”即“开源”。 启动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度夏期间,南方电网送国家电网的交易电量超20亿千瓦时,闽粤直流首次实现度夏期间全时段200万千瓦满送,错峰互济空间广阔。 鲜活的实践,给出有力证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共同做大蛋糕”。消除“护城河”,抛弃“小算盘”,合作才能共赢。 也有人疑惑,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不是回到计划经济,搞“一刀切”“齐步走”? 恰恰相反。党中央鼓励各地各展优势,通过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激活面向全球、充分开放、互利互惠的浩荡春水。 看长三角一体化。市场准入登记标准、服务规范、信息共享、创新步调实现“四个统一”,截至2023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增长至267.57分,经济总量超过3000亿元的城市数量比2011年增长了一倍多。 再看粤港澳大湾区。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产业科技互促共强,9个超万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以“研发在深广、制造在珠中惠、服务在港澳”的网络化协作模式提升全链条价值。 统一大市场是面向全球、充分开放的大市场。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11.7%,是跨国投资“理想、安全、有为”的目的地。 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我们定能将中国市场打造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地、吸引全球资源的强大磁场,为全球发展注入正能量和确定性。 (执笔:李浩燃、孟繁哲、常晋)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100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100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凌辰
|